居民的身份证制作包含数据解释、打印、预定位、平压、分切、电写入、分拣、综合质检等多个流程。而这其中就增加了网络传输、数字化信息、激光防伪、暗记微缩化等防伪技术。由一个人审阅身份证照片标不标准,每天大概审阅2万人。最后审查身份证的卡片质量、照片是否清晰、地理信息是否相符等作出判断。
证件制作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息接收解析”。首先电脑会过滤掉重号、申领理由不恰当、照片空白等信息。经过第一轮筛查,部分不合格的信息将会被退回。
第二道关卡是照片审核,平均每天超过一万张的照片通过电脑屏幕,由工作人员检验。为了让身份证上的照片辨识度高,国家对身份证照片作出了十多项规定,照片的对称、灯光、色差等要求颇为严格,证件照中申请人不能穿浅色衣服,不能戴有镜片的眼镜,照片必须对称,灯光色差等20多项指标,要求极为苛刻。“一般1万个人里有10个会被退回。”
经过两次筛选,证件已经基本合格,并送往制证。制证前还得经过一道预备程序——膜打印,信息上传到电脑后分批打印到一张膜上,与国家提供的标准膜版相对比,“由于是批量打印,所以必须通过膜打印的方式事先检查打印机的油墨深浅、图像清晰度。”
随后,经过预定位、层压、电写入等12道复杂的程序,身份证才算制作出来。在制作中心,电写入机房需要凭指纹进入,“这是中心最机密的部门。”机房掌管着身份证识别的加密算法,由公安部直接远程控制,是防止外界仿冒身份证的“防火墙”。“各省‘加密算法’都不一样,这也是身份证一定要回原籍地制作的原因。
在送出去之前,身份证还要经过最后一道关卡的检验。这道关由工作人员把守,她们在清点每一批数量是否正确的同时,还会检查身份证的质量,卡片变形、人相特别不清晰、信息有误等都必须重新来。
因为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申请办理身份证,而制作过程相对比较复杂,所以居民从申请到领证正常需要30个工作日。市民办理身份证,当地公安机关会成批打包收集,县、市级公安机关会进行初次抽检,随后打包签发至省厅制证中心。因为目前制证中心每天的制造量只能容纳4个市州,所有21个市州轮下来,上传一次的间隔至少5个工作日。信息经过解析、打包、对账、制证,再发送回市民手中,需要10个工作日。此外,成品证件发放的13个工作日中,3天由制证中心发放至市州,3天由市州到县,剩余7天派出所还将核对、读证、分拣、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