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刘功成 本报记者车承川
1930年4月9日,卢盛和出生于今大连市普兰店区一户农民家庭。家境穷困,念完小学,便在村里跟着父亲种地,后来父亲托亲友把他送到城子坦镇新华铁工厂学徒。1951年,卢盛和考进大连工矿车辆厂(大连重型机器厂),分配在三金工车间当钳工。195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卢盛和1952年荣获全国青年建设积极分子称号、旅大市先进生产者称号,1955年被评为旅大市劳动模范,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1952年-1989年,他一直保持大连市(旅大市)、辽宁省劳模称号,先后3次获得全国劳模称号,5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接见……
工人技术革新家
1951年5月-1975年4月,卢盛和在大连工矿车辆厂工作25个年头。历任钳工、 铣工、镗工,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机械工程师、车间副主任、工艺科副科长,厂党委委员。
卢盛和善于动脑,心灵手巧。进入大连工矿车辆厂不到1年,他便研制成功插瓦机,把日本统治大连时期传下来的手工铲轴瓦工艺改为机械化生产,提高工效15倍。1952年6月15日,大连工矿车辆厂隆重召开“庆祝插瓦机制造成功庆功会”,庆祝卢盛和首次重大革新成功。从此,卢盛和长期潜心技术革新,工作效率几倍、十几倍、甚至上百倍地提高,5年时间完成了8年的工作量。
20世纪60年代初期,卢盛和和大连阀门厂钳工刘义强、大连染料厂电工王际坤等能工巧匠,在全市发起技术协作活动。在他的倡导下,1961年底成立了旅大市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1962年,全市技协积极分子队伍发展到2000多人,帮助84个企业解决120多项技术关键问题。
1963年,卢盛和在工厂工艺科副科长任上,写信给厂党委,要求辞去领导职务,到关键生产班组干活。得到批准后,他带动全组20多个人开展劳动竞赛,使从未上过光荣榜的镗床组,在他来到后的第3个月就被车间评为先进班组。
“文革”期间,卢盛和仍然坚持搞革新,制造出一台自动伞凿轮开坯机,使伞凿轮加工有了专用辅助机器,提高工效一倍多,被第一机械工业部评为优秀革新项目,在北京工业展览馆表演操作,受到国家机械行业专家的好评。
1951年-1977年,卢盛和研制成功大小技术革新600多项。多卡活胎具、强力切削等项目一直在全国同行业中居于领先水平;60吨拉床、剪垫机等设备,不仅解决了他所在工厂的生产关键,还支援全国各地的许多企业,30多年来一直在发挥作用。他的革新精神,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人们称赞卢盛和是“革新大王”“工人技术革新家”。
注重群众生产工作的领导干部
1975年5月-1977年10月,卢盛和任旅大市技术协作委员会主任。1977年10月-1978年3月,任旅大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78年3月-1983年4月,任中共大连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党组书记。
卢盛和注重群众生产工作。他亲自领导开展“小指标竞赛”“一条龙竞赛”“优质服务竞赛”等,使劳动竞赛迅速在全市各条战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他任总工会主席期间,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全市性的职工技术表演赛,并推动各行各业举办行业、企业的职工技术表演赛;还指导开展全市性的“名师带高徒”活动,全市几百个单位的新老职工签订了“师徒合同”,有力地提高了职工的技术水平。他经常下厂调查研究,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曾走访十几个工厂的翻砂车间,帮助解决了矽肺危害问题。他平易近人,节假日一般都在基层慰问在岗职工,始终保持着工人阶级的朴实作风。他从未忘记曾一起搞技术革新的技协老伙伴、老搭档们,常同职工技协的同志一起到厂矿企业解决生产关键。1982年5月,他亲自带领技协的5名工程师到“天池轮”上,解决了机舱噪声大的问题。在他的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大连的技协队伍得到空前的发展,为促进大连工业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1.1965年,卢盛和(中)研制出“镗工千分尺”,这是他向工友介绍使用工艺。
2.卢盛和在大连重型机器厂搞技术革新(1966年)。
3.中篇报告文学《卢盛和 我要为你唱支歌》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