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特色园区跟踪调研|中期成果③上海攀登人工智能高地路径

原标题:26特色园区跟踪调研|中期成果③上海攀登人工智能高地路径

【编者按】

2020年,上海集中推出26个面积在3至5平方公里的特色产业园区,定位“小而美”,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六大关键领域核心环节,全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节点城市,是长三角地区的枢纽,同时还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背景下,上海的制造业产业链梳理、再造和升级,非常关键。

澎湃新闻·智库报告推出“科技城”系列第一季,追踪调研上海26个特色园区,探寻上海产业创新升级的可能路径。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技术,也是主导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自2015年开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人工智能单一市场,约占全球市场规模的12%。上海一直非常重视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人工智能生态圈,在张江、徐汇滨江等地形成了若干人工智能高地,未来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推出强有力举措,力争引领全球人工智能发展。

一、上海人工智能发展的三个基本情况

目前,上海人工智能行业已具备一定市场规模。与其他省市相比,上海人工智能行业均衡分布的特征更为明显,在核心基础圈、技术开发圈和场景应用圈均有重点企业。这与上海为人工智能提供重要的场景及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密切相关。

(一)上海人工智能行业已具有较大的产业规模

整体来说,上海的人工智能行业已经达到了较大的规模,拥有一批真正具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和研究机构,并对各行各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上海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有千余家。据上海市经信委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过1000家,泛人工智能企业超过3000家。上海不仅培育了依图、深兰、图麟等一批人工智能领先企业,而且还吸引国内外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在沪设立重要的研发基地。如BAT、华为、微软、谷歌、科大讯飞、云从等均在上海设立规模较大的研发机构。

第二,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产值达到千亿级别。根据2020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截至2019年底,上海AI重点领域企业有1116家,其中183家规上企业2018年总产值达到1339.78亿元。

第三,上海人工智能人才达到10万余人。在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闭幕式上,上海发布《关于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行动方案》。该文件提到上海要建设符合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力争三年使人才规模翻一番,达到20万人。据领英发布的《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显示,2017年上海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占比33.7%,超过1/3。

第四,上海已经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平台型研发机构。上海期智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等揭牌落地,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等稳步运作,强化上海人工智能基础科学研究。此外,商汤、仪电等龙头企业也在上海建设了开放型的功能性研发平台。

第五,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品牌。上海于2018到2020年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近千位国内外人工智能企业领袖、顶尖科学家齐聚演讲,500余家重量级企业、300余项顶尖产品参展亮相,吸引了全球60多个国家数十万专业观众参与,在业界和全社会形成了广泛影响,初步打响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国际品牌。

(二)上海人工智能在三个圈层呈现均衡分布态势

人工智能生态圈主要包括基础核心圈、技术开发圈、场景应用圈三个圈层。与北京、杭州、深圳等地不同的是,上海人工智能生态圈分布比较均衡,在三个圈层均有一定布局,均出现一批代表性龙头企业。

图1 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三圈层结构示意图

表1 上海在人工智能三大圈层的布局情况

注:表中排名来自于2019年赛迪人工智能企业百强排行榜;表中企业为总部在上海的人工智能企业。

1、在人工智能基础核心圈,上海AI芯片技术与研发较为突出

基础核心圈主要包括芯片、传感器、计算平台等人工智能发展所需的基础硬件设备。

首先,上海人工智能芯片企业众多、技术水平较高。上海依托强大的芯片产业基础,集聚了一批人工智能芯片企业,包括西井、澜起、熠知、富瀚、复旦微电子、新微、安路、晶晨半导体、矽典微电子、肇观、深迪、酷芯等AI芯片公司。其中,西井、熠知(ThinkForce)等企业是上海培育的原生芯片企业,西井科技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示了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嵌入式“片上学习”AI芯片EeepWell,其类脑芯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此外,平头哥、寒武纪、地平线等重量级AI芯片企业均在上海有重要的研发布局。

其次,上海在人工智能数据及计算平台方面也有若干龙头企业。华为和BAT是人工智能数据的龙头企业,掌握了大量人工智能计算所依赖的数据,均在上海设立AI创新平台或创新中心。不过,在人工智能基础核心圈的数据领域,上海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本土企业。虽然上海有上海大数据中心和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但并没有依托城市数据集中优势,培育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数据巨头。在云计算领域,上海Ucloud具有较强的行业影响力。Ucloud着重发展云计算,以在技术及成本上的优势,降低了AI领域企业的准入门槛。

2、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圈,上海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等较为突出

人工智能技术圈是连接人工智能与具体应用场景的桥梁,通过将基础的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进行升级和细化,以实现人机交互的目的,其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智适应学习技术等。

目前,大部分国内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企业集中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细分领域。据清华大学数据显示,计算机视觉、语音技术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的市场规模占比分别为34.9%、24.8%和21%,是中国市场规模最大的应用方向。从企业布局角度,据腾讯研究院调查数据,中国46%和22%的人工智能企业分布在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领域。同样,上海人工智能企业也主要集中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两大细分领域。

第一,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上海企业数量众多。上海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拥有依图科技、商汤科技、亮风台、径卫视觉、名片全能王、图漾科技、银晨科技、奇手科技、versa、好买衣等。据赛迪研究院 《2019赛迪人工智能企业百强榜研究报告》,依图科技位列综合实力榜第22名,其人脸识别技术两次斩获世界级比赛的识别率冠军。同时,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龙头企业均在上海有研发基地。如海康威视(2019综合排名第7)、旷视科技(第19)等企业均在上海成立研发基地。据IDC统计,2017年,商汤科技、依图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四家企业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9.4%,其中商汤科技市场份额为20.6%,排名第一。然而,在计算机视觉的高端领域,美国人工智能企业在上海的影响力较大,谷歌、IBM、微软等IT巨头在高端领域占有比较大的份额。

第二,在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上海本土培育龙头企业较少,但吸引了大批国内龙头企业设点布局。科大讯飞(赛迪2019综合排名第5)在上海有重要的研发基地,思必驰、汉王科技、云知声等龙头企业也在沪设点布局。同时,上海也培育了竹间智能、达观数据、乐言等有核心技术的语言处理类企业。

3、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圈,上海初步构建了各行业的智能应用小生态圈

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主要是面向特定应用场景的需求而形成软硬件产品或解决方案。目前,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主要包括智能医疗、智慧金融、智慧教育、智能安防、智慧交通、智能家居、智慧零售和智能制造等,形成了一个个小的场景应用生态圈。其中,智能安防、智能金融、智能教育和智能医疗是当前发展的主要方向。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9年AI+安防占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的50%以上,其次是AI+金融和AI+营销。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远程医疗、远程协同办公、智慧教育、智能支付等相关的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得以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图2 2019年中国AI在实体经济应用中的产业份额占比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上海在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金融和智能教育等方面均有一定布局,如智能交通领域的思岚科技、智能医疗领域的森亿智能和联影、智能金融领域的氪信科技和智能教育领域的流利说等龙头企业。同时,国内外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类龙头企业,也纷纷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

(三)上海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上海在全国率先发布两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实施计划,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应用环境。上海第一批发布了10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19个具体点位需求和60个人工智能创新产品,第二批发布了11个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的19个具体点位需求。同时,国家有关部委和上海市政府启动建设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了一批示范项目。上海依托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致力于发展无人驾驶、AI+5G、智能机器人,AI+教育、AI+医疗、AI+工业等应用场景。整体来看,上海累计开放场景30个,涉及医疗、教育、制造、交通、文旅、城市管理、司法、金融等累计10多个领域,吸引海外150多家企业、240个解决方案参与。

表2 上海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

数据来源: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三个特色园区是上海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载体

人工智能行业对知识、人才等要素的敏感性较强,对商务成本的敏感性较弱。因此,人工智能企业一般会选择靠近城市中心的区域。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呈“人”字形布局,主要集中于区位较好的区域。张江人工智能岛、西岸智慧谷和马桥AI创新试验区是上海人工智能“人”字形布局的核心载体,不仅位于“人”字形的核心区域,而且在功能与产业组织方面起到核心带动作用。

三大特色园区分别依托不同的发展优势,形成了特定的发展路径,提升了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集中度与显示度。具体来看,张江人工智能岛与西岸智慧谷均有实力强大的国企支撑,基本完成了硬件设施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相对较快;马桥AI创新试验区的开发主体功能相对薄弱,还处于园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起步阶段,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相对较慢,但具有较大的产业转化潜力。

图3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布局示意图 资料来源:上海市产业地图

(一)张江人工智能岛高标准推动人工智能生态圈均衡发展

1、张江人工智能岛产业集聚形态初步形成

张江人工智能岛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是上海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产业核心载体之一,也是国内首个“5G+AI”全场景商用示范园区。张江人工智能岛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最新技术、最高水平的示范应用区。目前,张江人工智能岛已经集聚了90多家企业,有4000多名员工办公。以张江人工智能岛为核心的张江中区集聚了近1000家人工智能企业,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集中、技术领先、创新活跃的区域之一。

2、张江人工智能岛围绕AI芯片布局生态圈

张江人工智能岛形成了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在三个圈层的布局较为均衡。岛上9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或单位种类丰富,不仅有IBM研发总部、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英飞凌大中华区总部等跨国企业巨头,有ADA Health(中德)、齐感科技(中以)、远景智能(中新)等国际合作项目,也有阿里巴巴上海平头哥、云从科技、小蚁科技、汇纳科技、黑瞳科技等独角兽企业,以及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等科研院所和张江创业工坊@AIsland、红杉数字智能产业孵化中心、IBM Wastson Build 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具体来说,张江人工智能岛主要集中于核心圈的芯片、技术圈的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应用圈的智能医疗等细分领域。在核心圈层,岛上有上海平头哥、英飞凌等企业;在技术圈层,岛上有云从科技和小蚁科技等企业,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技术世界领先;在应用圈层,岛上有联仁健康等人工智能应用类企业。此外,张江人工智能岛上还有人工智能企业孵化平台,如微软AI&IoT实验室专门为人工智能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目前选取了三期100多个项目。

在人工智能应用小生态圈建设方面,张江的人工智能岛不仅推动“AI+行业”发展,而且推动“AI+区域”发展。在AI行业应用方面,张江集团全力打造了AI赋能中心,下设了学校、游轮、医药、公安等AI场景应用赋能平台。张江集团赋能中心2025年的目标是,形成20家左右以大型企业驱动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打造至少15家以上的独角兽企业,通过生态的向心力、吸引力,吸引全国、全世界超过50家以上的头部企业来到张江。在AI区域应用方面,结合上海市首批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建设,张江集团将各类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在园区进行试验。如机器人在园区内执行安保执勤,无人机在园区上空飞行巡检,河道中有无人船和水下机器人在监测水质,装有智能传感器的智慧消防、绿植灌溉、智慧路灯、智慧井盖和智能水务都能各司其职,整个园区动态都能即时反馈至AI智慧中心的大屏幕上,让管理者通过一块屏幕即可管理整个园区。此外,张江人工智能岛上建成张江人工智能体验中心,构建了AI+家居、AI+校园、AI+医疗、AI+金融、AI+制造、AI+园区等体验区可以充分享受未来生活,集成70余家企业、110多个展品展项、近20项技术全国首发。

3、三高优势是张江人工智能岛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是具有强有力的高端产业生态保障。集成电路、软件等是人工智能产业关联性很强的行业,能够有力支撑人工智能企业的发展。张江是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集聚区,也是全国软件企业高度集中的地区,能够为张江人工智能岛企业提供各类业务支撑服务,也能提供各类融合性人才。

二是拥有实力强大的高端开发服务主体。张江集团是张江人工智能岛的开发运营主体,具有近30年的科技园区开发运营经验,围绕开发、专业服务与投资三条主线解决高科技企业碰到的各类难题。针对人工智能产业,张江集团推出了人工智能赋能中心与行业分中心,为学校、邮轮、医药、公安等场景对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此外,张江集团与龙头企业共建孵化器、共设投资基金,搭建集创新转型工坊、创新实验室、项目实战空间、应用演进与运营四维一体的人工智能“能力开放工场”,让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实现联合创新发展。

三是上海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高地。张江人工智能岛位于张江科学城的核心区域,是国家、上海和浦东政策的聚焦点。岛内企业能够享受到各层级政府关于研发、税收、租金等方面的政策,岛上人才也能充分享受落户、住房补贴等政策。

(二)西岸智慧谷高度聚焦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体系建设

1、西岸智慧谷人工智能楼宇经济显成效

西岸智慧谷位于徐汇西岸核心商务区,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举办地,占地52公顷,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西岸智慧谷目标是形成集总部办公、国际交流、示范应用、展示体验、孵化转化为一体的人工智能发展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基地,打造未来上海人工智能国际总部基地、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和国家人工智能高地新地标。目前,西岸智慧谷硬件设施基本建成、产业导入成效初步显现,具有非常高的行业显示度和集中度。

园区以10亿元税收楼宇——AI Tower西岸塔为中心,集聚了微软、腾讯、华为、商汤等龙头企业和上海期智研究院、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据统计,AI Tower西岸塔大楼开业当年入驻率达到90%,超3000名员工入驻办公,楼宇经济产值可达10000元/㎡。2019年,以西岸智慧谷为核心的徐汇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被列入全国首批4个人工智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并于2020年受国务院表彰激励。在西岸智慧谷的支撑下,徐汇区人工智能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作为上海唯一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项目,徐汇拥有人工智能企业占全市1/5;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总产出占全市1/3,已连续两年保持30%高速增长。

2、西岸智慧谷集中于基础与技术应用领域突破

在人工智能基础圈、技术圈和应用圈领域,西岸智慧谷集聚了大批高端人才与企业。上海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AI Tower)就已聚集了6位院士,158位博士;楼内不仅聚集了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微软-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阿里巴巴、上海鲲鹏+昇腾生态创新中心等人工智能头部企业,更有以联影智能、每步科技、非汐科技等为代表的垂直细分领域标杆企业,将产生卓越的经济动能。

西岸智慧谷在人工智能的三个圈层均有布局,相对来说在核心层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在核心圈层西岸智慧谷有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网易等数据类型龙头企业,也有明略科技等数据计算类企业。在技术圈层,西岸智慧谷有氪信信息等企业。氪信信息是一家利用自有知识图谱与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大数据风控解决方案的服务商,为金融机构提供企业级的风控系统和一站式信用服务。在应用圈层,西岸智慧谷有联影智能医疗、依图科技和东方网力等企业。联影智能医疗是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安防、金融、交通、医疗等行业应用相结合的人工智能龙头企业。东方网力是全球视频监控管理平台的提供商,未来将智能小区、城市感知网、安防机器人等代表智能城市发展的产品布局上海。

西岸智慧谷内一批顶级的功能性平台机构,是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如上海期智研究院、树图区块链研究院、信通院华东分院、全球人工智能高校学术联盟、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微软-仪电人工智能学院、上海鲲鹏+昇腾生态创新中心等单位。在众多功能性平台支撑下,西岸智慧谷全球首栋人工智能中心楼宇AI Tower形成了功能强大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公共基础服务平台、技术转化中心,创建国家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示范基地。

3、优越的资源禀赋是西岸智慧谷最大的发展动力

与其他人工智能集聚区相比,西岸智慧谷起点高、区位好、融合强,是人工智能企业快速发展的优选之地。

一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主办地。在2018年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西岸智慧谷的AI大厦被选定位大会的永久会址,成为上海西岸智慧谷的旗舰项目。至今,西岸智慧谷已承接三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各类主体、各类人才交流的枢纽,均吸引了大批高端人才在西岸智慧谷集聚。如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吸引40余个国家4万余名嘉宾,17万人次参会和观展,包括诺贝尔奖、图灵奖得主在内的335位学术界领军人物、产业界领袖参会发表致辞、演讲。

二是具有较好的区位条件。西岸智慧谷位于徐汇区南部,在内环与中环之间,与中心城区联系较为方便,前往上海各个交通枢纽点非常方便,距离上海南站仅有3公里,可通过中环快速到达虹桥与浦东机场。同时还位于黄浦江河畔,是黄浦江沿岸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

三是具有独特的文化金融等融合性要素。园区毗邻西岸传媒港、西岸金融城、西岸美术馆和西岸艺术中心等,周边文化与金融要素非常丰富,能够形成融合型发展态势,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西岸传媒港内有央视、芒果、凤凰等主体,西岸金融城内也将会入驻龙头金融机构。这些主体与人工智能企业很可能形成融合共生发展的氛围,共同提升西岸的文化科技品质。

(三)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瞄准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转化环节

1、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处于高起点起步期

2019年,上海市政府发布了《推进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在市级层面打响了马桥智能发展的发令枪。马桥AI创新试验区位于闵行西南靠近松江的区域,总面积15.7平方公里,是上海26个特色园区中区域面积最大的园区。

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包括产业创新发展区和应用综合实践区。其中,产业创新发展区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将通过高标准项目准入和存量资源转型,孵化人工智能创新技术,承载人工智能科技成果,重点发展智能运载系统、智能机器人、智能感知系统、智能新硬件系统等“四智”产业,孕育若干人工智能领域独角兽企业,与紫竹创新创业走廊、吴泾地区转型实现东西联动。应用综合实践区规划面积4.9平方公里,将利用闵行新城部分单元内商业、办公、住宅、医疗、科研、教育等各类建设用地,围绕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需求,提供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由于马桥AI创新试验区起步较晚,截至目前只有达闼科技、联东U谷等少数人工智能龙头企业落户。

2、创新试验区瞄准人工智能产业转化环节发力

基于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质量要素供给特征和马桥的基础情况,马桥AI创新试验区主要利用成本与空间优势,聚焦于人工智能的产业转化环节,与西岸智慧谷、张江人工智能岛形成错位发展态势。目前,马桥AI创新试验区的产业转化主要集中在机器人制造环节,把服务型智能机器人、轻型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运载系统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

达闼科技是马桥AI创新试验区的核心龙头企业,代表着创新区的发展特点与重点方向。达闼科技已在创新区落户两年,拥有一座占地243亩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未来将会带动机器人制造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产业生态链。在疫情防控期间,达闼科技的各类机器人起到了重要作用。达闼科技的医疗护理、智能红外热成像测温、巡检测温安防、消毒清洁、送药/送餐、掌上超声等智能机器人,构建了全球首座“智能方舱医院”,并让人们看到了智能机器人走入现实的应用场景,这也是2020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八大“镇馆之宝”之一。

截至2020年12月,马桥AI创新试验区的中欧人工智能创新园已签约海外项目17个,意向入园企业达到100余家。

3、空间与文体是创新试验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是广阔的空间成为创新试验区发展的重要潜力。上海的土地空间紧缺,产业用地空间决定了前沿产业是否能够做大做强。马桥AI创新试验区有非常多的可用产业用地,完全能够支撑上海AI产业快速提升规模。马桥镇拥有连片成熟的土地资源,试验区选址范围土地已全部征为国有、基本完成动迁。原已批的控规具备了商业、办公、住宅、医疗、科研、教育、工业等各类建设用地指标,足以满足试验区功能的丰富性和业态的多样性,解决了上海其他区域难以解决的规划和建设用地指标问题。

二是高能级文体设施为创新试验区发展增添魅力。马桥是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公共体育基础设施齐全,依托旗忠网球中心、旗忠高尔夫球场等场地,国际赛事层出不穷,受众面不断扩大。同时,马桥拥有养云安缦酒店、德威国际学校、德闳双语学校等高端文化设施。这些高能级体育与文化设施对马桥品质提升与品牌打造非常有益,也能够与创新试验区融合共生发展。

表3 三个特色园区在人工智能各细分领域的布局

资料来源:作者提供

三、上海推动人工智能生态圈升级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上海人工智能已有较好的行业基础,并且在张江、徐汇等地形成明显的集聚态势,但对照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要求,仍然存在龙头企业支撑不足、产业转化效应薄弱、应用场景还需完善、人才支持不够等问题,需要推出相应的对策举措,进而推动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

(一)存在问题

1、行业核心龙头企业还需进一步培育

第一,上海本土人工智能企业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根据2019年赛迪人工智能企业综合实力百强榜,上海有12家企业上榜,前10强中上海只有蚂蚁金服,排名第8位,10-20位中只有商汤科技位列第17;在成长能力百强榜和创新能力百强榜中,前15强中只有蚂蚁金服,排名第2位。

图4 2019年赛迪人工智能综合实力百强企业地域分布 资料来源:赛迪2019人工智能企业百强榜

第二,上海在核心基础圈的龙头企业相对不足。北京拥有百度、京东、小米等互联网龙头企业,深圳拥有腾讯、华为、大疆等人工智能巨头,杭州拥有阿里巴巴。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和华为是核心基础圈最为重要的数据类及芯片设计企业,其在上海只有一些分支机构。上海成立了大数据中心,但并没有充分利用大量的城市数据,进一步培育城市数据开发类的龙头企业。

第三,上海人工智能芯片的市场占有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上海培育了西井等一批AI芯片企业,但总部在上海的AI芯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据赛迪统计,华为(深圳)、寒武纪(北京)、百度(北京)、地平线(北京)在AI芯片市场占有率总和超过50%,引领着中国AI芯片市场的发展。

2、产业转化效应有待进一步扩大

第一,人工智能行业整体上还处于核心技术研发阶段。虽然部分上海人工智能企业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整体依然处于技术研发奠基期。因此,上海人工智能各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营业收入相对还不是非常稳定,距技术成果的大规模产业转化还有一定差距。

第二,面向市场消费者的终端制造龙头企业相对较少。与电子信息等产业相似的是,上海在关键环节的技术水平较高,但面向消费者的终端制造龙头企业较为缺乏。即使有发那科和达闼科技等机器人制造企业,但企业规模仍然比较小,对于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带动效应还不明显。

3、场景应用的环境还需进一步完善

第一,人工智能技术与特定行业融合发展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金融、医疗、教育等是人工智能技术场景最先开始应用,也是市场前景最为广阔的行业。然而,这些行业受制于部门制度约束,或由于行业内部各主体长期并行运转,难以有统一的标准设定与数据采集。如在调研过程中某些企业反映,上海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行业应用的门槛高,各个医院积极性不高,院与院之间数据打通比较难。又如某些企业创始人谈到,上海人工智能企业的产品及技术在上海医疗、金融等领域的渗透还不够,与上海医院、学校等主体的合作还有很大的空间。

第二,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运转中的应用环境还需进一步开放。社区、园区、城市交通管理等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在这些领域应用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对于人工智能行业来说也非常重要。上海已经公布了两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包括社区、园区、城市管理等),但实际上这些载体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对产业带动效应还不是特别明显。如虽然张江人工智能岛上有一些智能场景的设置,也有智慧车、智慧路灯、机器人等产品,但岛上企业的技术与产品在整个张江科学城的应用还不多,如车路协同试点还未在张江落地。

4、创新生态圈的人才支撑力度还有待加强

第一,上海人工智能人才整体还有缺口。对于人工智能生态圈构建来说,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要素支撑。整体上,北京依托清华大学形成人工智能人才生态圈,上海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形成人才生态圈,深圳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形成人才生态圈,但上海人工智能人才数量相对较少。据统计,上海人工智能人才规模占比12.1%,不到北京的一半(28%)。根据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的《2020北京人工智能发展报告》,目前北京人工智能学者数量超4000人,全国近一半的人工智能高层次学者在北京。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印春在2020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上的讲话,北京市人工智能相关人才近4万人,占全国的60%左右。

第二,上海人工智能研发机构的人才集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上海已拥有期智研究院、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复旦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平台、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认知机器与计算健康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但上海人工智能研发机构的人才集聚作用还需进一步发挥。根据清华发布的《中国AI发展报告2018》,在全球人工智能杰出人才最多的高校排行中,中国没有高校进入前十,上海交通大学仅列第33位,与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华盛顿大学、圣保罗大学等具有一定差距。期智研究院等新兴研发平台刚刚起步,需要在新的运作框架下,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人才进驻。

5、上海整体AI品牌效应还需进一步放大

第一,上海还需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集聚区的品牌效应。只有拥有丰富的产业要素、具备更大的产业规模和更高的产业密度,人工智能集聚区才能具有非常强的行业品牌效应。虽然上海AI产业已经比较集中,但仍然有不少AI龙头企业布局在重点产业区之外。张江人工智能岛和西岸智慧谷已经集聚了不少行业要素,但整体规模还是相对有限,要素集聚的规模仍较为有限,产业密度仍需进一步提升。对照全球人工智能高地目标,张江人工智能岛和西岸智慧谷的人才储备、研发机构储备、基础研究力量储备仍有一定缺口。同时,两大特色园区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产业协同发展效应还不突出。

第二,国内外产业创新联动还需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其他产业热点区域形成密切联系,是提升行业品牌效应的重要基础。上海AI产业发展迅速,AI企业成长也很快,但本土龙头企业的全球影响力还相对有限。在上海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的背景下,上海AI主体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联动与影响力,以支撑上海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对策建议

1、加强核心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引进

第一,培育数据领域的龙头企业。一方面,继续引进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和华为四大数据类龙头企业的分支机构,吸引更多功能性数据平台在上海落户。另一方面,依托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推动城市管理数据分类管理、充分共享和适度开放,培育若干本土数据龙头企业。

第二,培育AI芯片龙头企业。充分借助上海优越的集成电路行业发展优势,集中各类政策资源,培育若干家专业的AI芯片龙头企业。如推动张江人工智能岛服务主体全方位扶持AI芯片龙头企业,助推企业通过内延式扩展和并购等方式,迅速做大做强。

2、全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转化规模做大

充分依托上海马桥AI创新试验区的空间资源优势,培育若干面向消费者的终端智能产品制造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在周边集聚,在推动重点区域发展的同时,带动上海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一方面,要针对技术转化及规模化生产的难点,推动现有龙头企业,如达闼科技等企业增产扩能,迅速提升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进一步吸引行业整合能力和带动性强的人工智能产品制造企业落地。

3、打造有利于人工智能企业生产的场景应用环境

第一,积极探索在医疗等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一方面,鼓励上海医疗、教育等主体推动数据标准化,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奠定良好基础,如鼓励各家医院内部及相互之间数据链接。另一方面,充分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张江科学城的数字化管理过程中,在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同时实现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强化上海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在上海智慧城市中的应用。一方面,鼓励上海各级政府加大采购人工智能产品的力度,尤其是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上海技术先进、税收贡献多企业的产品。另一方面,结合浦东金色中环建设,鼓励浦东各开发建设主体带量采购上海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大幅提升智慧中环的科技水平,尤其是提升“科学之门”等标志性建筑的智能科技含量。

4、加大对于国内外各类人工智能人才的吸引力度

第一,瞄准人工智能核心算法等细分环节,吸引国际高端人才团队,并在落户、居住、子女教育等给予大力支持。针对海内外人工智能运营管理类高端人才,在积分落户方面给予一定支持。

第二,围绕西岸智慧谷的期智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形成上海的高端人工智能人才圈,并链接全国人工智能人才圈。

5、强化上海人工智能全球枢纽功能

第一,进一步强化AI产业集聚与品牌效应。重点围绕张江人工智能岛和西岸智慧谷两大区域,进一步引导各类高端要素集聚,不断优化集聚区的产业生态,持续扩大张江与西岸的AI品牌效应。

第二,引入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或工作室。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机构联系,吸引若干人工智能科研团队在上海成立研究中心。并参照深圳与合肥等地经验,创立新型研发机构管理模式,推动期智研究院做大做强,力争推动核心技术转化为独角兽企业,裂变出众多拥有尖端技术的人工智能企业。

第三,打造常态化专业性的人工智能论坛。结合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力争在西岸智慧谷以固定形式形成常态化专业性人工智能产业论坛,为全球人工智能企业展示前沿技术、资源对接等提供机会。

[本文执笔人:张云伟。课题负责人:张俊、李显波,课题统筹协调:田春玲,课题组成员:张云伟、柴宗盛、王琳杰、姜乾之、崔园园、戴跃华、张靓。感谢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开发区协会和礼森(中国)产业园区智库对本次调研的帮助]

海报设计:尹惠璇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免责声明: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页面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