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香港〗
印象中的香港,无疑是环视全港那美轮美奂的夜景,林立的高楼,充斥着潮流气息的商城,东方小城竟然注入了西方文化的血液,流淌着,发酵着。两年前,我港漂的起点,天水围,这座城市里特殊的符号,未免有些失落,焦虑,颠覆着国际繁华大都市的高端气息,鸟儿安静的休憩地,缓行在居民区附近轻铁,简朴的邨屋,另一番值得回味的生活状态……荧幕中呈现的是香港光线亮丽的国际大都市形象,充满资本主义味道的办公大楼,被西方文化霸权侵蚀的城市景观,却给了观众错觉,港漂,挖掘着天水围的生活原生态,藏在历史暗角处最本质的香港,渔村,邨屋,小街道,质朴的街坊邻里。荣华富贵掩盖了背后的落魄,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里,高涨的物价、楼价早已让这座城市中的许多人成为房奴,当你的目光聚焦在中环,你不曾发觉在另一个角落,年过七旬的老叟靠捡纸皮度日如年,年轻人们蜗居在狭小的邨屋里,甚至有些人靠拿综援过日子。频频发生家庭命案,催人泪下的瞬间,但走进他们的世界,天光墟早市,邨屋小院里,依旧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母子间,街坊邻里,社工与有困难人士。
“天水围,一个悲情城市”,许鞍华用影像语言诉说着另一个香港的故事,从《天水围的夜与雾》到《天水围的日与夜》,一个导演的视角诠释了悲情,温情,你所不了解的香港那些事儿。
〖命案〗
天水围,一条河渠养育着两岸的人们,南面是林立的住宅楼,北面是青绿的山。优美的环境让人赞不绝口。不过天水围的美誉也仅限于此。香港的西北角,远离传统市中心,住户近30万,大部分都是租赁公屋(政府廉租房)的居民。这一带居民的家庭收入平均数,与市中心最高地区相比起来,差了两倍有余。近年来,频繁的家庭命案,致使天水围这片土地,成为“悲情城市”,血泊,杀妻杀子,自首,无辜生命的陨落……
2004年4月11日,天恒邨无业男子李柏森,用刀砍死了来自内地的妻子及两个亲生女儿,继而自杀,制造了震惊全港的天水围灭门惨案。《天水围的夜与雾》以此为原型,骗综援无所事事的李森,外出打工为了养家却遭到老公毒打的内地新移民王晓玲,从王晓玲离开四川农村到两人相爱,拥有自己的家庭,到矛盾重重酿成家庭暴力,命案的缘由,因为阶级消费能力的差距。基于现实的故事里,不断挖掘着新移民的内心世界的巨大转变,深度探索出新移民与天水围原住民之间的隔阂。
当你聆听着九龙区的人们谈论着化妆品牌、时装潮流甚至留洋计划,仰视着国际大都市的精英们奔跑在国际大财团的前沿,殊不知在西北角的小市镇里,老人步履蹒跚地拾起纸皮,无论社区广场还是轻铁上,谈论的话题永远是如何省钱。李森坐在妻子打工的餐馆里,想饱餐一顿,想要一份煎猪排饭,妻子却说“咁贵,食一份炸酱捞面就得啦”,在单上写上了“炸酱捞面。孩子的生日会费仅仅五十港币,夫妻俩却要省吃俭用才能交上。夫妻俩一年只会去九龙港岛一两次,只因为车费来回有些贵。岛屿北部的人们望着岛屿南部的人们,钦佩,艷羡,却无能为力,在资本主义笼罩的社会里挣扎着。李森经济能力差,「现在外面经济咁差,点去搵工做」,每个月靠着政府八千综援金过日子,天水围居民还被外人标签为「骗综援」,领取综援者,事实上以老人为主体,但一些骗援的个案却使新移民整体上成为了千夫所指。
新移民的香港梦,生根发芽,憧憬着光鲜亮丽的市井生活,潮牌,街拍,西方元素充斥在眼里。殊不知他们来到了另一个香港落地,安家,与1980年代以前的老移民,2001年以后的“港生一代”,或者凭富贵或学识赴港发展的移民群体不同,多年来,这里的新移民以女性为主,通常以婚姻途径移民至香港。她们的香港梦变形,破碎,化为泡影,最终妻离子散。行为怪异、不文明、贪心,为了获取香港身份证嫁给原住民,获取香港永久居留权,这是她们在原住民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但在许鞍华的影像世界中,我们不难发觉刻板印象并不是新移民形象的真实再现,仅仅是个别新移民的不良动机引起原住民的集体不满。女主角王晓玲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这一点,她不想和李森一样,成天懒散地躺在家里,揣着屈指可数的综援金,她在餐馆里兢兢业业地干活,还要常常忍受客人们的冷眼嘲笑。新移民想要通过自己的双手,为家庭为两个孩子创造更多的幸福温馨,这里和她曾经憧憬的香港大相径庭,曾以为自己可以和老公享尽衣食无忧的天伦之乐,耳边不断回放着老公曾经的承诺,脑海里全是昔日恩爱的画面,当闪回画面不断冲击着现实,她焦虑了。李森和晓玲矛盾不断,不满妻子出去工作,沾花惹草,同时也担心政府会取消他们家的综援金资助,对于这件事李森和妻子争吵不断,甚至动刀暴打妻子和两个女儿。摧毁她的香港梦的是,家庭暴力,老公的无能,骗取综援的罪恶行为,新移民和贫穷原住民之间的一道墙……
〖母亲〗
几位母亲,让天水围不再悲情。
单亲母亲是孩子一生的有力依靠。
新移民母亲,在夜里,疲惫的身影。
无辜的她,死于家庭命案。
许鞍华抒写着她们的付出,她们的命运,试图用影像去颠覆原住民对新移民的“刻板印象”。论古今,女性是温柔居家的贤妻良母,男人背后的女人、恋人,或者母亲,闪现着温柔、慈爱、耐心。《天水围的日与夜》中单亲母亲贵姐用母爱的光辉,弥补着不完整家庭给儿子心灵造成的空虚感,另一部影片中晓玲嫁到异乡,即便家境贫寒,依然对两个小孩悉心呵护。但荧屏中,把女性描绘成被观看的对象的手法,否定了女性的行为能力和主观性,她们被迫屈就于男性的目光与需求,女性话语权也依然在男性的控制之下,《天水围的夜与雾》惨痛的家庭命案的直接缘由。
《天水围的夜与雾》一桩惨案,一个女性梦的幻灭,潸然泪下,映射着女性形象的阴暗面。当一个天真单纯的少女,怀揣着对香港美好的憧憬,开始了异乡生活,曾以为有幸福指数爆棚的一天。想要用汗水换来家庭的幸福却遭到丈夫的毒打,血的代价,生命转瞬即逝。因隔阂而爆发的惨案,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和男性的粗暴形成反差,但女性形象却不能在社会中得到认可,而是被男人的话语权否定。许鞍华塑造的新移民女性形象也和新移民刻板印象有所不同,旨在挖掘新移民的人性真善美,典型母亲形象,同时以她们的悲惨宿命,为女性新移民发声,改变女性主体被客体化、被物化的现状。
在《天水围的日与夜》里,我们感受到了不同的影片氛围,同样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不同的命运环境。儿子张家安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心灵的空虚寂寞感也伴随着他,在一次基督教团契活动中,老师让他们参加“爱恨家庭”这个活动,用树干、树枝勾勒出自己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当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时,老师问张家安怎么没有考虑到爸爸,他沮丧地说自己没有爸爸,活动结束后自己独自离开了团契。缺失的父爱给这个孩子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他的母亲是他足够的生活支柱和精神动力。贵姐从不自怨自艾,而是努力将儿子养大,并积极工作,她在一家超级市场的生果档当售货员,敬业乐业,在她年少时她把努力工作赚来的钱供两个弟弟到国外读书。贵姐没有向坎坷的命运低头,在温柔善良的背后隐藏着一份坚强,她坚强的一面来自于困境,对困境发起的挑战,也是对刻板女性形象的突破。
〖街坊温情〗
如今,漫步在天水围的天光墟(公共街市)畔,不但见证了城市变迁的那些岁月,同时也沉淀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人文情愫。香港如同一个缤纷游乐园,里面有精致设计的奢侈品,有无国界餐饮美食,有国际化城市建筑,也有与欧洲国家相媲美的夜色美景。但对于普通人的香港,受众们了解甚少,许鞍华带着他们走进天水围街坊文化,又一种值得留恋的特殊情愫,质朴人情、将功名财富置之度外。
《天水围的夜与雾》家庭暴力的阴影笼罩着社区,悲情市镇却暗暗散发着温情的色彩。邻居欧太太目睹王晓玲和她的两个女儿被丈夫赶出家门,热心地送她们去街坊福利会求助。社工耐心地听着王晓玲诉说她的苦衷,给她提供紧急综援金,为她们安排住宿。虽然影片呈灰暗色调,诉说着生命的惨剧,社会的暴力问题,但掩盖不住街坊情愫,新移民女性生命的陨落引起了街坊群体的伤感情绪,也正是留恋,人情味的闪现。
不同于悲情天水围,《天水围的日与夜》再现了街坊邻里、亲戚朋友间难舍难分的友谊。贵姐和邻居婆婆如同母女一样相处融洽,贵姐看到婆婆在挑选电视,但望着价钱婆婆紧皱着眉头,贵姐掏出钱包帮婆婆买下了电视,还让儿子张家安帮婆婆在家里安装好电视,看到婆婆家里的灯泡坏了张家安主动帮婆婆装了盏新的。贵姐的家庭并不完整,一位失去女儿的阿婆,她跟贵姐从相识到相知,两个人在渐渐建立起感情的同时,也是许导对于女性情感归宿街坊文化人情的一个真正诠释。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利益财富成为支配人际关系的砝码,影片诉说着罕见的平淡幸福,贵姐并没有因为成天忙碌而抱怨,而是拥有一个乖巧听话的儿子和邻居老太太使得她面带微笑地生活着,正所谓知足者常乐。影片的小高潮由三个人的中秋节团聚呈现,街坊邻里团聚的场面,也正符合受众心理理想的大团圆结局。
〖影像话语〗
文艺片在拍摄初期并不被人看好,曾一度在审查环节遇上坎坷,但出人意料的是,《天水围日与夜》在第二十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荣获“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四项殊荣。文艺片,在于反映人类的美好情感,流露生活原生态,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当另一个香港出现在受众的视野中,光环背后的悲情市镇,新移民努力挣扎求生存但难以超越与原住民间的隔阂,利益熏心背后的温情,街坊邻里社工平淡幸福的小日子,在影像语言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港漂三年,见证着金碧辉煌的街景,但令我更为刻骨铭心的是另一个阶层的痛楚,两极分化,家庭暴力,教育缺失,离婚,死亡,无知,孤独,如同龙卷风般向他们袭来,但在原生态环境里,穷人之间也在不断建立新的地缘与业缘纽带,近邻犹如近亲,相互扶助,互通有无。
影视深水小编原创
微信公众号:影视深水
ID:yingshishenshui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