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战AO3事件,用社会心理学如何看待饭圈文化?

肖战AO3事件,用社会心理学如何看待饭圈文化?

本文整理自「人生答疑馆」精华回答

By 壹心理答主

脑残粉的疯狂举动,每每出现在新闻里,都让人惊骇。但当人们对追星这件事口诛笔伐的时候,也可能搞错了因果关系。

追星,是青少年寻求理想化客体的一种方式,用理想化客体来应对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可能是人格成长的必经之路。而且并不是每一个追星的人都会丧失理智。

那些失去理智的人,很可能并不是因为追星所以才出现问题,而是在现实生活中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才会义无反顾地投入虚幻的世界,无法分清现实和幻想。

当然在有组织有纪律的饭圈文化中,在群体的压力下,不同的声音会被群体攻击,个人更容易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因而更容易产生无脑的从众行为。但这一切,和利益至上的欺骗性消费,和媒体的推波助澜脱不开关系。

粉丝的失智,更多反映了教育的失败,以及社会的畸形。

>>>来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问:

(点击文末“了解更多”,查看原问题详情)

【肖战ao3事件】社会心理学如何看待饭圈文化?

关于ao3事件,肖战工作室道歉了。饭圈因举报ao3同人文社区导致社区被封,同人圈&创作群体集结反对,共同抵制xz,从商业代言发起进攻…后续饭圈大v道歉,xz工作室道歉,更多细节大家可以搜搜看。不知道这件事会持续多久,到底xz本人会受多大的影响?这种创作自由涉及人脸人名是否属于侵犯人权?用社会心理学角度如何看待饭圈文化?欢迎大家理性讨论。

肖战AO3事件,用社会心理学如何看待饭圈文化?

追星,能获得替代性满足,宣泄多余的催产素。

壹心理优质回答者@抹茶味的百奇

壹心理优质回答者

九零后可能是最早饭圈文化的中坚力量了,毕竟八零后的青春期还没有网络时代的盛行,当时的追星虽然也是一种现象,引起过很多关注和议论,但不至于上升到所谓的饭圈文化的程度。也没有形成如此井然有序庞大无比的自发的组织形式。

作为从来不曾追星不曾关注流量明星也没参与过任何饭圈组织的女生来说,仿佛成了当代社会的一个另类。不过也好,站在局外旁观者的立场来看待所谓的饭圈文化才显得更加客观理性,对于圈中人和圈外人彼此的看法和交流也显得公正不偏颇。

我们这一代对于饭圈最早的印象可能源自于选秀时期,也就是芒果台的那几年霸屏甚至引起全民疯狂的超女们。鉴于狂热的同龄人追星热潮,想当年我也是煞有其事的陪着闺蜜看了几期节目,但是仅仅是局限在海选阶段的搞笑集锦,看着各色路人滑稽搞笑的表演和难登大雅之堂的歌声笑的花枝乱颤无法自己。

而真正进入拼刺刀的淘汰阶段甚至各大赛区以及全国总决赛的时候,都失去了热情,无法融入同龄人的狂热里。毕竟在网络还没那么发达的十五年前,我还没有参与过任何一次短信网络投票,也只是大致的知道几个轰动的人名,甚至还都是成为话题梗的那几个,比如春哥曾哥之类的。

远远没想到如今这种追星都成了一种井然有序规模庞大的饭圈文化,甚至屡次登上热搜出现在各大社会事件了,也多次一反常态,成为一种正能量积极的群体行动,就像之前香港那帮人整事的时候饭圈女孩帝吧大佬们出征外网一样。

现在如果不掌握一点行话估计都完全不能在一些网络社交软件里和饭圈人士交流。

这是百科里面对饭圈的定义解释:

如今娱乐圈催生了一个追星的新名词“饭圈”,出现了怀着“老母亲养儿子”心理追星的庞大粉丝群体。偶像的成长之路同时也是粉丝的自我实现过程,他们是粉丝主体性的代言人,满足观看者的自我想象,同时偶像也是他们欲望中的客体,填补着理想伴侣的缺位。“饭圈”粉丝构建了一套严密的组织体系,一旦遇到挑战与攻击他们偶像的言论,他们就如同暴力机器一般攻击异己意见或以技术手段将其消灭,这正是如今“饭圈文化”的缩影 。网络上分析饭圈文化的文章非常多,甚至还成为一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课题。

虽然不怎么接触饭圈的人,但是你我们无时无刻都可能处在他们营造的舆论氛围里,网络上很多有关偶像的消息大部分都源自与他们的搬运和创造甚至抹黑。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张云雷的粉丝也就是德云女孩出现在合唱探清水河的场景,在一次德云社的相声表演剧场中,郭德纲在台上这样调侃张云雷:

此时台下坐着大量的“德云女孩”,她们拉着手幅,挥舞着荧光棒,合唱着《探清水河》,把相声剧场变成了宛如音乐节现场的狂欢。灯牌、尖叫、礼物……这一切与台上的长袍马褂格格不入。这也是形象深刻的让完全不不关注这种亚文化的人们无法避免不受到影响,意识到最近几年粉丝群体好像已经逐渐“入侵”到了各个领域。各行各业皆可偶像化,处事思维皆可粉丝化,成了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

记得之前看篮球类的真人秀节目时,最让那些铁杆球迷们不满的是,李易峰和邓伦的粉丝的弹幕完全盖过了正儿八经的篮球方面的评论,这让那些真正热爱篮球的球迷们非常不满又无可奈何,这也是饭圈与其他圈子冲突的一个缩影。

像一些篮球足球粉丝群体更多的是由于球星的技术和对一支球队的热爱而投入精力去关注的,更多的时候都只是在自己圈子里面交流不至于影响到其他人的生活,除非是像这次科比意外逝世之后不管是不是球迷朋友圈都是有关科比的消息,以至于我家长辈们都爆出关注一个老外打球的都不去关注疫情和钟南山。

谁叫科比的粉丝群体也如此巨大,相比流量明星的饭圈,科比粉排除一部分忠实球迷也近似与一种饭圈文化了,毕竟粉丝们也会有组织的怼詹姆斯粉怼其他球星粉,这和爱豆的粉相互黑也是一个道理。

20世纪90年代末,港台流行文化开始深刻地影响内地,“追星族”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疯狂的群体。而所谓的疯狂行为,如今看来也不过是模仿明星的穿衣打扮、大量地囤磁带、买海报和贴纸、守在电视机前看表演,有条件的话去追一次现场等等小打小闹的私人化活动。

那个时候追星如洪水猛兽一样被抵制被家长学校社会联合打击,可是相比如今这种饭圈文化的规模真的是小巫见大巫,就和当时被同样抵制的电子游戏和如今的吃鸡王者对比一样。

援引一段网络评论:《社会心理学》中提到,人们是没有办法正确认知自我的,总是会存在着“自我服务偏见”。已经被我们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的偶像被我们崇拜时,也会受到“自我服务偏见”的影响,使粉丝变得不理智。人们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个偶像身上,既能获得投射在偶像身上的代替性满足,也能通过偶像的成功实现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在社会变得更加多元的今天,除了演艺明星之外,每一个行业都会出现那么一个满足人们理想与幻想的形象。粉丝们比起乒乓球,更爱张继科,比起相声,更爱张云雷。

饭圈大概就是这种心理,不但要奋力保护自己的“孩子”远离这个世界的种种敌意,还要各种“装扮”自己的孩子——要给他们买水军、刷转发,嘴上不说,言下之意是不能输给别家的“孩子”。

甚至学术性人员还站在一些生理学角度来剖析,我看过一个专业性的文章是由一个学者写的论文,他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是从催产素的角度来分析的:

怀孕期间分泌的催产素会让新妈妈母性大发。然而怀孕并不是唯一的催产素产生途径,恋爱、与熟人的交谈都会影响催产素的分泌,同时催产素对个体行为的调控表现在很多方面,催产素还会影响夫妻的忠诚程度、情侣间的关系。

在人类绝大多数的历史里,女性生育后代的年龄大大早于我们这个时代,15岁生孩子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现代女性的生育年龄平均被推迟了十年,当代女性到达生育年龄后,分泌催产素后产生的母性无处释放,所以这种发泄出口就落在“追星”上了。

不知道有多少科学依据,但也是另辟蹊径有独特的角度。他说的这种心理就是“母性”。现在的女孩子们十三四岁就来月经了,平均二十七八岁才生孩子,这样漫长的一段时间内“母爱”无法寄托,就把爱豆当孩子养好了。

那么这次的肖战事件大家百度都可以查到来龙去脉就不多说了,至于其中的对错和引起的影响想必对于肖战方来说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的,至于为什么引起如此巨大的负面效应,这种自发组织起来的反对也和所谓的群体心理相关,可以参考《乌合之众》。

肖战AO3事件,用社会心理学如何看待饭圈文化?

公众人物,有正面引导大众的责任

壹心理优质回答者@小鲸鱼Ava

去感受到自己在大地上为人所爱

您好,看到您的问题后才上网查了一下这个事件。大概了解了一下。这个事件已经演变成了公共危机,肖战是个公众人物,#公众人物有责任珍视和维护好自身社会形象,努力做精神家园守望者、社会价值风向标、道德航船压舱石,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共标杆。#“粉丝行为,偶像买单” 这已经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存在。肖战本人的公众形象其实非常好,但是作为公众人物在享受粉丝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相应的需要承担粉丝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想规避负面影响需要偶像正面引导。从这一方面来说,肖战本人由此事受到牵连,确实不冤。肖战工作室在事发后四天后才发表道歉声明,显然这次的公关处理并不及时。而且感觉肖战工作室的道歉声明内容相对于这次事态的严重性似乎不痛不痒。事件仍在持续发酵,给肖战本人的工作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果事态得不到正确的处理,最后为这件事买单的就是肖战本人及其工作室,他们需要花费比之前更多的努力才能改善现在的局面。#人格权法编第五十五条:”可以披露社会公众人物的有关隐私,为社会公共利益进行舆论监督。””被监督人不得就此主张侵害隐私权。”# 公众人物由于其特殊性,其实他们维权还是很难的,而且有的公众人物也是默许的,有的甚至会自己制造绯闻。这是国内娱乐圈普遍的现象,大家也都是默认的。此次肖战事件反映了中国娱乐圈的现象,是对肖战及其工作室的巨大考验,也给大众提了个醒要理智追星,否则真如网上说的“保护肖战终究成了一句戏言”。以上是本人的个人观点,“#”部分来源于网络,希望这次事件能够得到妥善解决,在这个特殊时期,众志成城,共同抗疫,国泰民安

肖战AO3事件,用社会心理学如何看待饭圈文化?

危机也暗含机遇,被情绪裹挟的群体,没有智慧。

壹心理优质回答者@老虎今天吃草

~一个不太正经的正经人~

楼主你好。谢谢你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热点问题。很高兴参与回答。

据我了解,这个事情的起因大概是这样的,AO3是亚文化人群的圣地,全称叫Archive of our own。是一个非商业、非营利的同人作品托管网站。这次手撕该网站的源头,是因为一个微博用户发布了同人文章最新章节在该网站的阅读地址。根据该文章的情节设定,肖战在里面是一个女性角色。这引起肖战粉丝的不满,通过大规模、有组织的举报,举报该网站涉黄。此举又引起同人群体的反噬,并影响了一些舆论,造成肖战作品被刷低分,有些代言产品被迫下架。我尝试回答一下你的三个问题。##关于这事情会持续多久,肖战会受到多大影响。生活中的热点像浪潮一样,有涨就有落,某个事情稳占热搜榜的概率很小。对公众人物而言,时刻处于舆论的风口,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有点像这次的疫情,危机这个词是两面的,如果不被打败,就会被锻炼得更强大。

##关于是否侵犯人权。作为公众人物,比如明星、网红、行业大咖,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了知名度带来的红利,而这个红利的背后是以出让部分隐私权作为代价的。同人社区,创作内容打一点色情的擦边球是难免的。但是只要没有造成广大不良社会影响,没有商业行为,那么通常也算不上触碰底线。所以具体算不算侵犯人权,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目前的资料或许不足以下定论。

##关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待饭圈文化。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开篇明义——群体无智慧。不管是同人社区,还是肖战粉丝,在这个事件中都被卷入了一场情绪的洪流。群体心理学认为,组成群体的个体,即使在单独的状态下能够保持冷静、审慎、理性,一旦卷入群体中,就会很快失去判断,作出盲目的从众情绪和行为。我们从局外人的眼光来复盘,这个事件的起因其实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经过被群体情绪的放大以后激发,导致另一个群体的反弹,最终在网上掀起一阵巨浪。借用一句话表达感慨吧——“枪响之后,没有赢家”。感谢提问。

肖战AO3事件,用社会心理学如何看待饭圈文化?

群体间的矛盾,容易升级和失控,保持独立和理性很重要。

壹心理精华回答者@张仁军

一个普通的心理工作者。

楼主提到的这个话题好像在社会上已经不是第一起了,尤其是关于娱乐圈的一些信息,更是被人炒了又炒,而这其中的利害冲突,不亚于一场江湖争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每次这样的事情一出来,总是会导致很多人跟着受损,可悲,可叹!

先不说别的,几年前某“打假斗士”被“反打”的事件就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并且各自分别晒出自己的“事实证据”,可谓是当时非常热门的话题。

可就是这样热门的话题,在过了那一阵之后,就被人遗忘了,而和两位当事人冲突有关的信息也就慢慢的“消失了”,最后事件也不了了之,只留下一群“吃瓜群众”在那里“望洋兴叹”,踌躇满志。现在楼主提到的这个事件,个人觉得同样也是如此,姑且不谈最先发起“攻击”的人是为了什么而这样做,最起码这样做的方式和随之产生的“石子效应”是形成了一致。对方只是丢了一颗“石子”在平静的水面,立马就掀起了“滔天大浪”,引起了众多原本毫不相干的两帮人之间的“战争”。

别人“打”的是热火朝天,或许始作俑者可能在下面偷笑,不管如何,和事件牵扯到的人是 了一把,知名度被提升到了N个档次,甚至是超过了当前很多人对疫情的关注。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即使是饭圈文化也是如此,我个人不追星,但我也不反对追星,只是个人觉得追星也要有一个尺度,保持理性的认识去看待对待自己的这种追求,比如是想要从对方那里学习某些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生活的技能或者是一些自己不会的技巧,而不是像之前一位女生为了见香港某男星不惜让父亲负债累累最后搭上性命,这样的话就有些过度失去理性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追星,更多的是当事人内心自我的一些投射,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通过在偶像身上看到,或者是在想象中把自己和对方对换,满足自我内心的空虚孤独和需求。

保持独立自我的同时理性看待明星身上的光环,这是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即使是明星也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并不是说他们的身上都是完美的没有不足之处,他们的手脚和我们的一样,都是有长短之分。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查看剩余的回答

end

人生答疑馆

你的心理学互助·成长社区

免责声明: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页面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