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娜
首发:娜姐的光影笔记
这两天,我重读了一遍亦舒的原著《流金岁月》,和电视剧相比是另外一个故事了,当然还是亦舒的好。
读书的过程中,做了点笔记,有一些细思恐极的情节,以及它们带来的零散感悟,分享给大家:
01
朱锁锁离开舅舅家的一段描写是这样的。
“表兄送她,一前一后,站在公交车站上。许久许久,她以为他已经走了,但地上仍有他的影子,最终锁锁上了车。那夜,以及连续许多许多晚上,她都做梦看到他细长的黑影。真没想到他不自私,真正为她好,尊重她意愿。”
这段写得真好。少年时的爱,纯粹,盛大,又沉默。所有内心的轰轰烈烈,不过都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对方的眼睛里没有你,那么连回忆起来都只是一个黑影而已。
最触动我的是这句,“多年以后,朱锁锁发现,没有男人,爱他如表哥爱她一半那么多。”
我发现早年生活困顿逼仄的女孩,会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遇到点甜和温暖就会沦陷了,另一种是铁了心要闯出更大的天地来,不会被小恩小惠诱惑。
朱锁锁在见识过更大的世界,饱尝过命运起伏之后,终于发现最爱她的,还是那个曾被她看不上的表哥。她后悔吗?也未必。有时候,只是一时的情绪和感慨罢了,如果不放她出去闯,那才是真正的遗憾——毕竟,人生的遗憾比爱情的遗憾,痛苦多了,也刻骨铭心多了。
对于有野心的女孩来讲,爱情是关不住她们的。
02
原著中的蒋南孙并不是人性上完美无瑕。
男朋友章安仁和新来的女老师欧阳搞暧昧,南孙是怎么做的呢?她找到了欧阳的上级张教授。南孙知道张教授对自己有好感,她就利用了男女之间那点暧昧和张教授的权力,让欧阳离职了——真正做到了“以牙还牙”。
张教授为什么愿意帮南孙?书中这样描写他的心理:
“他是个苦出身的学者,今年已经有五十二,妻子与他同年,看上去也就像老太太,他已有多年没有听到秀丽的少女说出如此温情含蓄别有用心的话,虽是正人君子,因怜惜自身而有点辛酸,故此竟轻佻起来。”
你看,一个原本正人君子的教授,为了帮一个对自己暧昧的女学生,抛弃了正义,也抛弃了道德,最根本的原因,也并不是因为多喜欢这个女学生,而是对自己曾经吃过那么多苦的,一种怜惜和补偿。
人性真是复杂微妙。
我有时候很怕和那些太苦的人打交道,他们的境遇固然令人同情,但你也永远不知道他们内心有多少黑洞和阴影。
03
书中还有一个细节和电视剧不一样,但更符合真实人性:
南孙的父亲去世了,母亲跟小姨去了国外,只剩下南孙照顾奶奶。电视剧中奶奶是感动的,并且依然很“作”,但原著里的奶奶,第一个反应是“怕”。
怕什么呢?怕孙女报复她。
“老人怔怔地注视着孙女,她对南孙从来没有好感,二十年来放肆地蔑视她,只不过因为她不是男孙,真没想到有一日会同她相依为命,靠她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这孩子,会不会趁机报复她?”
怕就对了。
我常常和大家说,孝顺这件事,不是要求来的,孝顺是一种结果,种下什么因就会结出什么果。
父母自己三观正,对孩子做到了爱和教育,孩子长大了必然会爱父母孝顺父母;父母虐待孩子,自己三观都是歪的,怎么能要求孩子长大了又有出息又对你好?这不是很可笑的逻辑吗?
04
再讲个小细节,南孙的妈妈再婚,书中的描写也是令人细思恐极的。
“南孙有点心酸,有点嫉妒,有点生气”。
为什么呢?因为她还在受苦,要替父亲还债,要照顾奶奶,要辛苦工作,而母亲却远走国外,要结婚了。
人心真是难测,连母女之间都有隐隐的嫉妒心。作为母亲,如果前面二十几年奉献惯了,自我牺牲惯了,一旦有天想为自己考虑一下,为自己活着,连孩子都会觉得不适,会有点生气,会有个心里接受的过程。
南孙接受母亲的再婚,是有一个心理过程的,想通了之后,她才发出这样的感慨,“人们的思想依然太过迂腐封建,仍爱看到他人吃苦,但凡自救的人,都被打入奸狡无信类。”
我们的文化是有这个特质的,吃苦有道德上的优越感。一种普遍的心理是:我吃了这么多苦,你凭什么活得开心?
所以有时候,你的快乐开心,就已经是对他人的冒犯了。
05
书中的朱锁锁和谢宏祖结婚,没多久又被他扫地出门了,没有什么固若金汤,深情不渝。
触动我的是朱锁锁怀孕生小孩,所有人都说她为谢家生了孩子,地位会提升,她却清醒,说孩子是为我自己生的。
“无论什么,记得为自己而做 ,那就毫无怨言。”这句真是金玉良言,应当一辈子记住。
不过,最后朱锁锁的女儿还是沦为了和自己同样的命运,一样的从小寄人篱下,得不到完整的父母的陪伴和爱。
这是另一个细思恐极的细节,好像命运的轮回一样。
而对于朱锁锁来说,风光过,荣华富贵过,午夜梦回却依然是回到舅舅家的旧宅,那辛酸的,逼仄的,小心翼翼的生活。
“原来受过的内伤,终身不能痊愈”。
亦舒的《流金岁月》,其实是个挺悲伤的故事啊。
★原创不易,点个“关注”,就当鼓励我了~
★作者:李娜,坐标北京,一个水瓶座少女,和她性感的大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