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封城被央视批评:防疫不能“一封了之”!

怎样才能让防疫和民生保障形成动态平衡?

“我的家乡位于吉林通化市,是一座目前人口不足40万的山城。它没有太多的故事点缀,很多人都不曾听过这个城市。但是最近,它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因为它生病了。”

通化市民小波(化名)这样描述道。

1月12日,吉林省通化市通报发现5名新冠无症状感染者,此后半个月全市累计确诊患者不断攀升。截至25日24时,全市累计报告新冠病毒感染者261例,其中确诊病例202例,无症状感染者58例,死亡1例,小城的防疫陷入苦战。

但让这座小城进入大众视野的,不单单只是疫情。

1月23日晚开始,陆续有通化市民在网上发布求助,称封城后出现“断粮”,话题迅速冲上微博热搜。伴随着铺天盖地的舆论压力,1月24日,在通化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副市长蒋海燕承认在居民生活物资配送上存在不及时和不到位的问题,并就此向市民致歉。

25日,央视新闻发布微博评论称,通化市的问题出在当地没有体恤人心。疫情防控情形复杂,绝不能仅仅“一封了之”。

小波告诉“医学界”,今日(26日)下午,已经8天没有添置食物的一家人终于收到了政府配送的物资,一些蔬果、一箱方便面。

受访者供图

追溯至通化本轮疫情初始,小波回忆,12日官方发布通告后,街上的人明显少了。从15日清晨开始,全市开展首轮核酸检测,政府要求3天之内检测完毕。那天最低气温是零下24度,小波的爷爷奶奶因为居住在没有统一管理的老社区,所以在室外整整排了四个小时队。

就在同一天,通化市全部交通停运、大量超市关闭。17日市区升级防控管制,东昌区小区实施严格全封闭,18日正式宣布封城。

1月21日,小波和小区的居民陆续接到了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通知,从21日晚22时起,对东昌区居民实施贴封条封闭管控,居民一律不得外出。

通化市某疫情防控工作人员供图

小波告诉“医学界”,她所有的亲戚朋友,几乎没人对政府的管控措施有所怨言,从全员核酸检测到贴封条居家隔离,大家心里本身也担忧疫情的发展会不可控制,所以始终在积极配合。

但封城后事态的进展,又转向了另外一个层面。在小波看来,对于这个在去年疫情最严重时也仅有6例确诊的北方小城来说,政府明显没有做好疫情突发的准备。

在1月15日停运公共交通的时候,当地政府曾呼吁市民不要聚集抢购。据小波描述,1月16日,市民白天还可以出门,超市里食物都被玻璃盖着,并没有出现哄抢、匮乏等情况。

但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17至18日,小区开始陆续封锁,没有留给居民任何做出反应的时间,无关人员不得进出小区。

从1月18号封城到23号晚通化的信息登上热搜,过去了整整5天。在小波看来,由于多数人没有提前计算购买好物资,这刚好是一个激发矛盾的时间点。

“5天,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刚好到了一个‘弹尽粮绝’的时间点吧。”

小波告诉我们,许多家庭都有囤粮的习惯,尤其是成员多,有老人的家庭。但即便有储备,5天后家里的食物也已极其紧张了。就她在“朋友圈”里的观察,多数人和她家的情况大体相似,另外大概有1/5的人出现家庭彻底“断粮”的现象。

1月20日,小波曾在官方发布的物资配送平台“吉通帮”上订购物资,但连续3天都未成功,不是“已退款”,就是“商家正在休息中”。官方也曾发布必需品保供零售企业名单,但均无法完成订购。

据《人民日报》报道,1月24日起,通化市对生活物资按照每户5天供应量,集中打包、配送到户。组织动员7000多名机关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出动配送车辆170台、志愿者服务车370余台,开始为封闭小区做好配送。24日晚将全面完成市区8600户低保户、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体的配送工作。

“其实并不是在官方道歉后,才开始组织志愿者参与物资分配。缺人的现象肯定存在,但不是全部原因。”

小波此前报名参加了志愿者活动,负责在线上处理其他志愿者的疑问和社区分配。她告诉我们,从封城开始就有许多人报名参加,但即便有志愿者在,各个社区也反馈缺人,却没有形成规范化的通告,组织处于无序状态。许多人光有一腔热血,但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能帮上什么忙。对于志愿者的出行设备,防控物资保障也没能跟上,多数人只能是被困在原地。

一位多年从事卫生政策于管理相关工作的专家告诉“医学界”,结合新冠病毒的特点,仅就控制疫情来说,封户、封城,无疑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从这点上来看,当地政府举措的出发点一定是好的。

但在疫情的整个防控过程中,并不只是涉及到防止疫情传播这一个点。如何让防疫和民生保障形成动态平衡,这在实践过程当中尤其重要。

“在一个理想的情况下,如果封城后能将一切基本生活保障环环落实到位,那么居民的生活其实并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这位专家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受限于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管理水平等客观差异,管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非常大,但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池,都会给民生带来严重的不便。即使有预案存在,也不可能百分百覆盖到所有方面。”

封城是一个办法,但它一定是整个防控环节中非必要不实施的最后一步。从发现病例到封城,精力应该更多地聚焦在中间这些环节当中。

“疫情发生后,如何准确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精准地将确诊者、密切次密切接触者、低风险正常市民三者分开,对不同风险人群施行不同管理,这是防控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这个过程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一旦发生疫情,从溯源、排查到管控,需要流行病学、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专家在中间发挥作用。”这位专家说,“政府里的非专业工作人员由于缺乏相关背景,单纯靠他们的力量,很难完成这样的任务。一旦做不到精准区分、管理,就很容易走到‘一刀砍’、‘封城’的路子上来。”

来源:医学界作者:凌骏审稿:田栋梁校对:臧恒佳责编:潘颖

免责声明: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页面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