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者女大学生,20岁,自幼随母改嫁,继父妻子因精神障碍死亡,留下一个儿子,大她十多岁。小时她母亲和父亲总吵架,有一次父亲失手用杯子把母亲头打破,流了很多血,并报了110和120,父亲害怕躲了,当时她很恨她父亲,当她和她母亲从派出所回来时她母亲问她如果她大了,他爸会不会对她也很怨恨,她觉得母亲这么问她让她很难受,好想她做错了什么。她的哥哥高中时因在饭店吃饭发现菜里有苍蝇和老板发生争执,用盘子打伤老板进过监狱,也因欠债被人常来讨债父亲压力大而搬家,现在感觉自己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自卑,内向不愿和人交往,不愿和母亲交流对母亲每隔一二天给她打电话很反感,总想和母亲吵,不愿接母亲电话,不让母亲看她的朋友圈,和室友因一些小事让她非常生气。
心理咨询师分析:
这个女孩成长环境比较恶劣,渐渐对家庭情感排斥,时间久了,这种排斥融入人格,形成”排斥型”人格。
1,“排斥型”人格处理心理信息的模式重“认知”轻“情绪”。
2,他们不断在一些教条化概念化的封闭的陈述中周而复始,他们给人无法接触到自己内在情感,只生活在他们的大脑里的感觉。
但这种排斥里都隐含着依恋,两者不能整合,内心冲突会令个案痛苦不堪,所以认为自己有严重心理问题。
归根结底,这反映的是他们小时候在与其父母亲的互动中以及后来经历习得的排斥型依恋模式。他们之真实情感隐而不现,而形成两种模式:
以极端的自我依靠(排斥)或强迫性的对他人之照顾(依恋)来回避引发被亲密人物拒绝的伤痛情感。
因此他们创造了一种孤独的缺乏深切依恋关系的不安全环境。
解决个案的内心冲突并非要对其心理信息处理模式中占优越地位的认知进行压抑。
所以说教对个案来说是极其阻抗的。
要从情绪入手和纠偏认知同时进行,
引领个案进入情绪一段时间后,要返回到认知上来。这在治疗之早期尤为重要,因为认知的结构对排斥型人来说是其内心安全感的依托。排斥型人最怕的就是失去控制,因而给予他们对治疗过程的控制感是相当重要的。
所以控制型的咨询师对这类排斥型个案还是比较匹配的,但要掌握适度。
凡是涉及人格的咨询都需要漫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