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汕头经济特区建立的时候,只有龙湖1.6平方公里的家底,一片荒滩上,建起了厂房、宾馆、办公大楼,现在再看汕头,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着窗外的景象,汕头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马卡感慨地说道。
上图:2011年,汕头东海岸填海工程初期。
下图:2020年,汕头东海岸新城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上图:1988年,汕头市龙湖区政府门前,市民骑着自行车上班。
下图:2020年,汕头市龙湖区政府门前停满小汽车。
马卡是土生土长的汕头人,见证了汕头经济特区的成立和变迁。
1985年,他进入汕头经济特区宣传部新闻科,也开始了记录这座百年商埠在特区建设中的历程。
上图:1989年,汕头海滨路横跨金平区、龙湖区两区。
下图:2020年,海滨路,景色怡人,海滨长廊更是汕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对着一组组照片,马卡讲述了他镜头下的城市巨变:
当年的南澳岛,只能靠轮渡进出,排队有时需要一个上午,2015年元旦,南澳大桥通车,两岸出行15分钟可达;
人民公园周围,当年危楼林立,台风天气前常需要通知居民离开,现在已修葺一新;东海岸填海造陆,9年过去,已成为汕头着力打造的新城区;
而汕头大学也添置了新的图书馆、体育馆,成为亮眼的标志建筑。
上图:1989年,长平路东南角原是一片沙地。
下图:2020年,长平路,原来的沙地上已建起商业大楼。
上图:1989年,汕头大学。
下图:2020年,汕头大学有了新的图书馆、体育馆。
上图:1988年,位于龙湖区的汕头经济特区地标。
下图:2020年,汕头经济特区地标雕塑《升腾》。
上图:1985年,汕头市西边城区。
下图:2020年,汕头市西边城区。
乘着筹备亚青会东风,汕头城市发展整体又按上快进键,海湾隧道全线贯通、高铁一体化枢纽工程开工建设、一座座现代化体育场馆拔地而起,城市道路、广场以及公园设施日趋完善。
上图:1993年,南澳长山尾汽车轮渡码头,进入南澳岛需要乘坐渡轮往返。
下图:2020年,南澳大桥,大桥建成通车后,两岸出行只需15分钟。
上图:1989年,建设中的人民广场。
下图:2020年,人民广场已成为人们悠闲游玩的去处。
40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昔日的“巴掌特区”已成为总面积2198.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66.48万的现代化都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7.28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694亿元,是全国有名的“玩具之都”和“内衣之都”。
上图:1984年,迎宾路,两旁是大片农田。
下图:2020年,迎宾路两旁已建起高楼大厦。
上图:1992年,汕头经济特区全景。
下图:2020年,汕头经济特区夜景全貌。
上图:现在的时代广场在1989年时还是农田。
下图:2020年,时代广场是汕头市最大型的绿化广场。
在记录城市日新月异发展的同时,马卡的镜头下,也留下了汕头人对于生活美学与传统文化的热忱。
上图:1996年,初建成的中泰立交桥,是汕头经济特区的第一座立交桥。
下图:2020年,中泰立交桥仍是连接汕头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上图:1989年,汕头老港区。
下图:2020年,汕头港,有着“岭东之门户,华南之要冲”之称。
工夫茶是潮汕人的共同语言。一套茶具走四方,随意某个角落,三五好友沏茶闲侃,是大家熟悉的日常。马拉松赛事,也少不了举盏共呷。
上图:2006年,广东潮剧院一团下乡演出,演员围在一起品工夫茶。
下图:2020年,几位年轻人在海边品工夫茶,身后是汕头市东海岸新区。
老城里,建于20世纪初期的西洋式骑楼,依然保持着原始风貌,在浓浓的南洋风味中,向人们展示着侨乡文化的长久。
上图:1989年,建设中的金海湾大酒店。
下图:2020年,金海湾大酒店附近已是高楼林立。
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汕头市小公园,凉亭变假山、假山复归凉亭,前人在这里街头卖艺,现在又迎来潮剧演出的复苏,艺术根植于日常,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左图:1988年,已改为假山景观的汕头小公园凉亭。
右图:2020年,恢复原貌的汕头小公园中山纪念亭,“戏亭印象”惠民演出系列活动在此上演,吸引众多喜爱潮剧的市民前来观看。
90年代,机关干部在小广场上跳起交谊舞,进入新时代,广场舞成为一项全民运动,遍布城市的大小角落。
上图:1992年,机关干部在小广场上跳起交谊舞。
下图:2020年,清晨,市民在汕头市中山公园跳广场舞。
“同为特区,这里经济发展虽然比深圳、珠海、厦门慢一点,但是也在脚踏实地前进。”马卡说起。汕头的文化、民俗、风景、美食等元素,都让外来的游客以及生活在此的市民感受到真切的幸福感,成为公认的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