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玄宗为什么又叫唐明皇?
我们一般称呼唐朝的皇帝都称呼庙号,也就是皇帝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被称呼的名号。比如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等等。在这一群皇帝中,唐玄宗李隆基显得非常非主流,因为只有他一个人还有另一个代号,那就是唐明皇。
为什么唐玄宗如此“不合群”呢?“唐明皇”这个叫法真正流行起来已经是唐玄宗去世900年后的事情了。清朝的康熙皇帝名玄烨,大家为了避讳,不能称李隆基为唐玄宗,李隆基的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明”就是其中最具特指性的那个字,于是唐明皇的称呼便流传开了。
2、为什么请客的一方叫做东,而不是做西做南做北呢?
这跟《左传》中一个著名故事有关。春秋时期,东边有个国家叫郑国,西边有个国家叫秦国,中间隔着晋国。秦穆公和晋文公商量一起去打郑国,郑国就派了一个叫烛之武的谈判专家去游说秦穆公。
烛之武对秦穆公说:郑国灭了那不是便宜了紧挨着的晋国么?你们国大事儿也多,使者去东边办事儿得有人伺候,郑国没了谁伺候您呢。不如让郑国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使者来时缺了什么,可以由郑国来供应。秦穆公觉得有道理便撤军了。
因为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国”。后来“东道主”便成了固定用法,人们也把出钱请客称为“做东”。此外,《礼记》中也记载:“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从有关主客之间礼仪的规定中,可以看到“东”位代表主人。
3、为什么称八拜结义为“义结金兰”?
《周易·系辞上》里有一句名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二人同心合力,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同心的话,像兰花那样幽香。这里的“臭”,写作臭而读作xiù,是指气味,而不是单指臭味。
本来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因为特别的缘分,结为兄弟姐妹,团结一心,一起去面对困难,这是刚的一面;无话不谈,情感上彼此慰藉,这是柔的一面。金、兰,就是这美好情感的外在表现了。
4、“筷子”的“筷”与“快慢”的“快”有关吗?
筷子,最早称为“箸”。到了明代,在江南地区,“箸”这个名称逐渐发生了变化。
江南地区河流湖泊众多,人们出行多靠坐船。船家在行船时,最怕的事儿就是船抛锚停下。但是船家每天吃饭时都要用到“箸”,箸与停住的住同音,人们觉得犯忌讳,于是改叫“箸”为“快儿”,讨个口彩,希望船能快速行驶,不要无故停下。久而久之,这种称呼便逐渐流传开来,人们便把“箸”改叫“快子”了。后来,因为“快子”多数是由竹子制成的,人们干脆在“快”字上加了一个竹字头,也就成了我们今天的“筷子”。
5、“哥”最早的意思居然是唱歌?它是怎么变成哥哥这个意思的呢?
《说文解字》说:哥,声也。从二可。“哥”的本义是歌声,会意字,由两个“可”构成。“可”的本义是一人在神前唱歌,两“可”合起来,就变成了两人一起唱歌。
那唱歌的“歌”本义是什么呢?在古代,“歌”跟“哥”的意思是一样的,只不过加了“欠”更形象,表示张口唱歌。
那后来“哥”是怎么演变出哥哥的意思的?据考证,唐朝时,“哥”演变出兄长的意思。这可能跟李唐王室的鲜卑血统有关。唐以前,我国对兄长的称呼是兄,鲜卑语则称呼为“阿干”。魏晋以后,鲜卑人进入中原,“阿干”随之传了进来,被谐音成了“阿哥”,简称“哥”。后来,用“哥”表示兄长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索性就用“哥”专门指称兄长了,而唱歌义则由“歌”来表示。
6、麻烦别人或请人帮忙,会说“借光”,光也能借吗?
“借光”一词出自《战国策·秦策》:据说江边住着许多人家,每晚各家的姑娘们拿着灯烛聚在一起做针线活。有一个姑娘家里很穷,没有灯烛,其他姑娘就商量着把她赶走。这姑娘就对大家说:“我确实不能带灯烛来,所以每天都会早点到这里,替大家打扫屋子,铺好席子。你们为何吝惜这照在四周墙上的一点余光呢?借点光给我,对你们也不会有什么妨碍。”姑娘们因此把她留下了。
再简单的家常故事,出现在《战国策》里,事情就不简单了。讲述者甘茂就是用借光的故事,来打动苏代,请苏代帮他去说动国君,求得官职,而这件事情对苏代来说,也是有益无害的。所以当请人帮忙或因他人间接受惠,而施援者也没有因此利益受损时,我们就可以说“借光”了。
7、为什么做买卖叫“做生意”?
西晋的傅咸讲了这样一则故事:三国时期,东吴人用鸟的羽毛做成扇子,效果比常用的方扇、团扇都要好。但是中原地区的人对它不感兴趣。直到西晋灭了东吴以后,这个羽毛扇一下火爆了起来。
这个故事记载在《羽扇赋》中,原文是这么说的:“吴人截鸟翼而摇风,既胜於方圆二扇,而中国莫有生意,灭吴之后,翕然贵之”。这里“生意”一词是感兴趣的意思,但是这是“生意”一词最早与经济活动有关的记载。后来明清小说中将描绘经商做买卖的事称为“做生意”,做生意也就渐渐地被大家广泛使用了。
8、为什么错别字叫“白字”而不是“黑字”?
我们常说错别字,错字和别字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儿。
错字,就是把字写错了,在笔画、笔形或结构上犯了错误,多了一点,少了一撇,比如“尴尬”的左边写成“九”,“肺、沛”这些字右边写成“市”,这种就都是错字。
而别字与错字不同,别字是指本来应该用某个字,却写成了另一个字。比如将“矫揉造作”写成“娇揉造作”。清朝著名大学问家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里专门提到了别字,他的解释是:“白字”和“别字”读音相近,都是双唇音,都是入声字,所以“白”字与“别”字就通用了。再后来,“白字”就代表“别字”变成错别字的总称了。
9、额前的头发为什么被称作“刘海”?
古时人们常用“垂髫”代指儿童,比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但男女幼童所留的头发又是有区别的:男孩子留的是额上左右两角的胎发,称为“兆”;女孩子留的是垂于额头中间的胎发,叫作“髦”。这种孩童时代所留的头发统称为“留孩发”。
到了唐代,民间出现了“刘海戏金蟾”的传说。相传唐代有一位仙童,名叫刘海,他的前额总是覆盖着一列整齐的短发,模样童稚可爱。所以民间画家在画仙童的肖像时,便以刘海为模特,前额垂着短发,骑在蟾蜍上,手舞一串钱。现在我们在年画中还能看到刘海的模样。由于“刘海”与“留孩”古时发音完全相同,“留孩”又本是口语俗称,所以现在书面文字就写作“刘海”了。
10、中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是怎么来的?
楚河汉界源于历史上“楚汉相争”的故事。秦朝灭亡后,项羽刘邦率军相争,以求消灭对方,夺得天下。双方在荥阳一带曾相持达两年之久,最终商量提出中分天下的约定,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这就是历史上的楚河汉界。
现在在河南荥阳城东北的广武山上,还留有两座遥遥相对的古城遗址,西边的叫汉王城,东边的叫霸王城,两城中间有一条宽约300米的大沟,相传就是两军对垒的鸿沟。
想想我们下象棋的时候,在棋力相当的前提下,确实会出现相持日久、胜负难分的情况,联想到这个历史典故,“楚河汉界”,放在棋盘上真是恰当。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