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俗:饶平县三饶丁桌/摆桌碗

       饶平县三饶丁桌,起源于城隍庙庙会,也称“摆桌碗”,习俗是随着古时中原南迁移民由福建进入广东时传入的,至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丁桌进入三饶后,当地人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进行创新,形成了自已的特色。因为制作的物料都来自动、植物,特别是农作物中的五谷和青菜,制作的技艺和工具渗合了雕刻、彩绘、造型等民间工艺艺术,因此,又称为“彩青艺术”,每年元宵期间,“摆桌碗”成为三饶古城各家各户艺术的展示秀。

       饶平三饶“摆桌碗”,按其原料分为斋菜和腥桌,由于腥桌的原料取自于猪、鸡、鹅、鸭等肉类和内脏,造价较高,所以饤桌多取料于五谷、面粉、薯类、粟、麦、豆,或取料于各种枣类、菇类、果类等鲜果,再以面粉,麦生为原料,揉合成各种桌碗和桌盘的装饰载体,做成弧形、半圆形、圆形的形态或锥体或圆锥体的造型,并在上面点缀上豆类、谷粒、麦粒,垒贴成吉祥的词句,有的再在桌碗的顶端配上由面粉做成的通花,通花多染上红、黄、蓝、橙、黑、青等各种鲜艳的色彩,成为桌碗。斋桌中的桌盘,多以面粉揉成的面团,然后贴在桌盘里,通过造型艺术,在桌盘上雕刻、制作、拿揑成各种人物和动物的形态,并彩绘上色,使桌盘上的各种人物和动植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有的用面团、谷壳、珠片等材料作衬托,使桌盘、桌碗更显得争奇斗艳,珠光宝色,璀璨夺目。

潮俗:饶平县三饶丁桌/摆桌碗

       三饶“摆桌碗”,起先是规定上年度新婚或添丁的人家一定要摆“丁桌碗”,这样就变成家家先后摆过丁桌,人人都学过做桌碗。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摆丁桌的风俗已经不再,而摆桌碗却变成三饶西巷等村社的社日娱乐项目。每年元宵前夕,家家户户都制作桌碗,社日里就当众展示。一条西巷变成手艺竞赛的舞台,“摆桌碗”变成了家庭“厨艺”和民间艺术的大PK,“摆桌碗”也于2007年7月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页面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