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影戏(皮猴)

       “纸影”是潮汕农村一种特别广泛流行的文娱方式之一。每逢祭神的日子,人们往往请来演纸影的戏班,在神庙前面,在村头街尾的广场上搭棚做戏,既敬神也娱人。

       早在清代,就有人提及这一种民风习俗。从一些古籍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纸影是从中原一带的皮影演变而来的。根据稗史的记载,影戏源于西汉,“汉武帝因李夫人之死,思之不置。有齐人少翁者,自称有术能致之。帝召之入宫,乃设帐张灯。帝则坐他帐望之,仿佛见李夫人之像。由是之后,即有影戏。”到宋代,关于“皮影戏”的记载已经颇多。

纸影戏(皮猴)

纸影戏(皮猴)
 

纸影戏

       清代潮汕地区所流行的,应该是古老的皮影戏。即戏中人物全部用牛皮或驴皮、羊皮制成,先要将皮革在桐油中浸过,使得这些东西都变得透明如膜,然后剪作人形,加上彩色;每一个人分为身、首、四肢六部分,再连缀起来用铁枝、铁线操纵,便能活动自如。演出之时,台内燃灯,台面装一作框架子,糊上半透明的素纸,就像现在的银幕,作为投影之用。不过现在的纸影戏已由纸窗改为阳窗(即不再用纸蒙台面),偶像不再用皮雕形,而是以捆草为身,扎纸为手,削木为足,塑泥为头的圆身立体木偶。以后又发展为木质身、泥塑头,也即现在流行的样子。木偶的操纵仍保留原皮影的铁线。纸影棚长、宽、高均为一丈左右,台离地面四尺半,台上方挂有绣上班名的横幅,台中挂“双狮戏球”戒“双龙夺宝”图样绣帘三幅,整个台面显得富丽堂皇。偶像长尺余,服饰均用潮绣点缀,与潮州传统工艺品的屏灯人物相似,精巧纤秀。影戏班设操纵、演唱、乐工数人,有时操纵和乐工也兼演唱,更简单的是播放录音。所演剧目,包括唱腔、音乐都跟潮剧相同。连木偶动作表演也模仿潮剧表演程式。

免责声明: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页面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