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汕头市水产养殖业结构调整,促进渔业转型升级,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近日,市农业农村局编制《汕头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为加快推进汕头市水产养殖业结构调整,促进渔业转型升级,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近日,市农业农村局编制《汕头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总体目标是深入推进现代渔业健康发展,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增强渔业科技创新能力,改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保障能力,实现渔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渔业经济稳步发展,基本形成现代渔业产业体系。规划范围为汕头市管辖范围内,已经进行水产养殖开发利用和目前尚未开发但适于水产养殖开发利用的所有水域和滩涂,总面积465302公顷。
一大波生猛海鲜“生成”中
汕头境内有韩江、榕江、练江等河流及众多池塘、河涌,淡水水域宽广。地方自然生育的品种有:塘虱、泥鳅、沙鳅、赤眼鳟、团头鲂、鲶、黄鳝、乌鳢、鲈、鲥(三犁)、鲚、乌翅咀鲴、黄尾鲴、黄颡鱼、鳜(桂花鱼)、蛇鲻、斗鱼、攀鲈(过山鲫)、鲈鳗、鳖(脚鱼)、螃蟹、蟛蜞、河蚬、青蛙、田螺、石螺等。主要养殖品种有草鱼、鲢鱼、鳙鱼、鲮鱼、青鱼、鲤鱼、鲻鱼、鲫鱼、鳗鲡等。从国内外引进养殖的有武昌鱼、兴国红鲤、东北镜鲤、古巴牛蛙、三角帆蚌、中华绒毛蟹、罗非鱼(非洲鲫鱼)、草胡子鲶、露斯塔野鲮、麦穗加拉鱼、淡水白鲳、加州鲈鱼、罗氏沼虾等。从国内移殖或地方驯化繁育的有福寿鱼、三杂交鲤、异育银鲫等。汕头海区有鱼类(包括软体动物的鱿鱼、墨鱼、章鱼等)471种,虾、蟹类17种,贝类30多种,藻类近20种,其中,比较常见且经济价值较高的有100多种。
水域滩涂开发总体思路
《规划》明确了汕头市水域滩涂开发总体思路。
►对海洋功能区划已经明确规划的农渔业区,进行水域滩涂养殖规划。
►对已经养殖的区域和养殖品种,在不超过养殖负荷的前提下,根据海域地形、地貌的实际,尽量考虑到群众养殖的习惯和长期积累的经验,统筹兼顾养殖户的利益,力求减少生产者的损失,实行“大稳定、小调整”,充分保留原有比较合理的养殖布局和养殖品种。
►对超过养殖容量的予以调整,削减养殖面积。
►对海洋功能区划中明确划定为其他功能、并且已经或者明确近期拟开工建设的滩涂、浅海和垦区池塘水产养殖予以退出。
►对于功能区划中的“功能待定区”,近期还没有明确其他用途或远期规划调整为其它用途的区域,现已经有水产养殖的滩涂、浅海和垦区池塘,暂时列入水产养殖规划,保留养殖功能,但实行总量控制,不增加设施渔业规划,以利以后转型。
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划表
海上养殖区、滩涂及陆地养殖区这样分布
《规划》对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分为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按照养殖水域滩涂基本功能区的类型和定义,根据汕头市水域开发利用现状,并结合广东省现行的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生态红线,市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建、旅游、港口等部门的相关规划,进行划分。
全市规划养殖区面积32251公顷,其中海水养殖区31048公顷、淡水养殖区1202公顷。养殖区水域主要包括规划期内不被其它功能占用和未来可开发补充养殖区的水域。
海上养殖区主要分布在南澳岛周边、龙湖东部海域、企望湾至海门湾等海域。滩涂及陆地养殖区主要分布在澄海区东部、潮阳区榕江西岸、金平区的牛田洋和濠江区的凤岗。淡水养殖区均为池塘养殖区,主要分布在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和南澳县。
以传统藻类、贝类养殖区为基础
建立鱼、虾、贝、藻间养或轮养复合生态养殖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还提出,在禁止养殖区和限制养殖区范围内加强执法,限期搬迁或清退禁止养殖区内海水养殖;对限制养殖区内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限期整改或关停。严厉打击占用航道、港口等公共设施安全区域的非法行为。重点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底播养殖,降低近海养殖强度,以传统藻类、贝类养殖区为基础,建立鱼、虾、贝、藻间养或轮养复合生态养殖模式;推广应用全价配合饲料,逐步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鱼、虾、藻、贝海区多元复合生态养殖系统,充分发挥养殖贝、藻的碳汇功能及降低海区富营养化、改善水环境的作用,有效实现浅海生态-低碳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