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明鲁王有关的地名之兖州篇鲁王文化

以鲁王府兖州城建置而形成的街道与地名。中御桥南、中、北路:原为鲁王府到城南门的御街。明初将兖州旧城南扩,疏通原南护城河为府河,玉河、御河,在府河正对皇城门建中御桥“石砌一洞,东西广三丈,南北长八丈,俗称玉桥”。并按对称轴线建东桥、西桥,各“石砌一洞,广二丈,南北长五丈”。三桥均属明鲁王创建,称东、西、中御桥,街由此得名。钟楼街、鼓楼街:中御桥南街直至南门,是兖州府城的中轴线。西建钟楼一座,东建鼓楼一座。按常规,晨钟暮鼓,东钟西鼓。唯兖州府西钟东鼓。街由钟、鼓楼得名。东、西、南、北四关:兖州府城,明鲁藩建。“南曰:德政,后改延薰,今曰瞻峄。东曰:九仙,后改宗鲁,西曰:泗水,后改望京,今曰襟济。北曰:青石,后改拱极。”前、中、后,三窑:在城南近郊,泗河西岸,明鲁藩扩建兖州府城,由土城筑砖城,此地当时是烧城砖的窑场,规模大,数量多,逐渐形成村落,由窑得名。琉璃厂:此村自明初洪武年间就有烧琉璃瓦的窑,供曲阜孔庙及鲁王府修建宫殿之用,故得名琉璃厂。二、鲁藩郡王府邸,所建庙宇、寺观而形成的街道、村落。天仙庙、天仙庙街、神路街、神桥:据清光绪版《滋阳县志》记载:此处原有天仙行宫庙宇一座,明朝鲁王府建。香火云集,即天仙庙行宫”。是当年兖州府辖内最大的庙宇。当年,从鲁王府至天仙庙行宫有五里石板神道,神桥和神路街因位于神道之上,故名一村、一街、一桥、一路,皆因此庙而得名。玄帝庙街:本街西侧旧有玄帝庙,明代鲁邹平王建,按玄帝,古称管水的神灵,此地傍近泗河,故有其庙,街以庙得名。安邱府:此村历史悠久……明鲁王裔孙安邱王分封于此,始称安邱王府庄……简称安邱府至今。白道街:据清康熙版《滋阳县志》记载,此街明朝时建,有归善王府,原称王府胡同,也称归善胡同。相传清朝时有一白姓道台曾在此寓居,故名白道街。诸天寺村:本村建于唐代以前,因濒泗河,古名“临泗里”……后村中建诸天寺,供奉诸天佛像,村遂更名诸天寺。诸天寺在南关迤东舞雩台西,明鲁敬王建。吕公堂街:清康熙版《滋阳县志 – 寺观》记载:“明鲁敬王妃何氏建吕公堂,在城西北隅,王府西侧”。本街因此庙宇而得名。大桥村:本村始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1609),驻兖州的鲁王捐款建了泗河桥,此地成了南北大道,逐渐有了住户,形成了村庄……称为大桥村。前后李家村:据李氏墓碑记载,本村原名池桥村,明万历年间(1573—1619)因有鲁王府官员山西平阳人李某,监修泗河桥定居此处,后子孙繁衍,成为大户,村名改称李家村。1908 年修筑铁路时分割为二,故称,前、后李家村。永丰:明朝时鲁王在今西桥附近建有“永安门”,因而解放前后这里都称永安镇。1955年成立初级合作社时,分成两个社,为成吉祥嘉言,各取一字:一名永丰,一名长安。东关市场街:过去此处有三官庙一座。据清光绪版《滋阳县志》记载:“三官庙明滋阳王建”。本无居民。民国及日伪时期为东关集的粮食市,后形成街道。解放后命名为东关市场街。民间亦称之为三官庙街。王府庄:新驿镇西北部边缘,本村是明代驻兖鲁王朱檀八代孙朱寿钜的佃户村。朱寿钜封为永福王,建有“王府”,故村得名王府庄。三、王妃楼、仪宾府、郡马府。史家胡同:相传明代兖州鲁王的女儿嫁与史家专为这位“郡主”建了一座高楼,以备她想家时登楼望母,俗你“史家大楼”,街巷以此得名。钟楼街:邑人周元英《滋阳乡土志》载:“前明牛黉为鲁宗人府仪宾,居济宁,王为造仪宾府于滋阳之钟楼街,遂家焉”。此街明代有牛氏“仪宾府”。牛家楼:……牛姓始祖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做了驻兖鲁王的女婿成为“仪宾”,由济宁迁兖州城内定居,后在此建了乡宅,盖有楼房,故得名。谢家楼:据村中庙碑记载,明未时鲁王的女儿嫁与谢家,在此盖了楼,故名谢家楼。张家楼:本村张姓于明朝初年来此落户,当时村名大张村。天启年间(1621—1627)张所闻之子做了驻兖鲁王的“仪宾”,建了楼阁,村改名张家楼。马楼:传说,明代此村有马姓女甚美,被驻兖州的鲁王纳为王妃,马家自此大富,建了楼阁,村因名马家楼。1980 年地名志普查时,因与当时的店子街公社马家楼重名,经县人民政府公布更名为马楼。顺德楼:相传范姓来此落居,原名范家庄。后来明朝鲁王在村东北角盖了一座楼,上刻有“顺德”二字,叫他的爱妾住在里头,故村名改称顺德楼。孙家楼:本村村民几乎全姓颛孙,颛孙氏是孔子弟子颛孙师的后代,原居邹县城西万村,据《滋阳县乡土志》(记载:“颛孙氏子张子后裔,前明联姻鲁藩王。为省亲不便,建宅于滋,以时接见。此自邹迁滋之始”。明代,此村建有郡马府,有一座高楼一直存留到解放前夕,村以此得名。马家楼:新驿镇最西部,本村内石碑记载:明代,本村有马三千者,为鲁王府仪宾,俗称“郡马”,即藩王女婿仪宾府建有楼阁,故村名马家楼。包家村:包姓最早于明初来此建村,故名。清《滋阳县乡土志》记载:“仪宾冯公墓志铭在包家村,为景泰四年(1453)立”。四、鲁王府将军驻防,鲁府护卫军垦屯厂、幕僚,金刀、指挥、典籍们的后裔定居兖州所形成的村落。营房:明代驻兖州的第四任鲁王朱阳铸的弟弟镇国将军朱阳譽,曾在此扎营驻兵,村以此得名。小马青:……马青之名最早见于明朝墓碑。明初时此村东南曾设过皇营,驻有大批军马,这里长满青草,是放马的牧场,此村位于北部,故名小马青。大马青:此村东明朝时设过皇营,驻有大批军马,这里当时长满青草,是放马的牧场,此村位于南部,称大马青。前寨子:此村历史较古老,为明初军垦屯场,据明崇祯年间庙碑记载,原名梁家寨,后简称寨子,现村周围还有寨墙遗迹。1948年解放后,与北面的后寨子对称,故名前寨子。毛家村:传说明朝时候有一毛姓将领,曾带兵在此扎营屯垦,原名毛家营,后改称毛家村。徐家营:本村建于明初,距县城十五里,称十五里营,后来有徐姓将领带兵屯垦,村名改称徐家营。吴营:相传明朝时候,曾有一位吴姓将军在此驻兵屯垦,后形成村落,因名吴家营,后简称为吴营。丁庄:位于县城西南 12 公里,传说明朝时候,驻兖州的鲁王派了三名兵丁,长期驻在这里,管理附近村庄的治安,后来迁来些住户,形成了村庄,名为丁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与王因镇丁家庄重名,经县人民政府公布,更名为丁庄。北丁家庄:此村始建于明代,曾驻有鲁王府的兵丁,管理北部的屯厂,故名北丁家庄。鲍家林:本村鲍姓为当地望族,鲍氏林中原有明成化二年(1466),立兖州府护卫官鲍克恭及弘治十二年(1499),立太仆寺鲫鲍继文墓碑,言其先祖原籍山西,明初做官落籍于此。至今村内鲍姓仍多。村以鲍氏林而得名。孙家村:新驿镇西部,据清康熙版《滋阳县志》记载,明初孙氏始祖从鲁王为仪卫副使(后封武略将军),由安徽凤阳府最早迁此落户,故得名孙家村。张家庄:张姓始祖张登云系安徽凤阳人,明初随鲁藩王来兖为鲁王府护卫。此村原为张氏乡宅。后明朝灭亡后,鲁王南遁,张氏始由兖州城里迁居此处。南张村:本村始建于明朝初年,据村外明嘉靖五年(1523)墓碑记载:“张源,湖北黄岗人,元季从高皇帝,后补兖州护卫,入籍滋邑”。“高皇帝”即明代开国君主朱元璋。张氏始祖张源跟着他打过天下,后在兖州做了官,落户于此,故村得名张家村。1980 年地名普查时,因和他处张家村重名,经县人民政府公布,更名为南张村。东张庄:据村外林墓中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石碑记载:此村原名章家村。始建于元朝。明初,张姓始祖张源,由湖北黄岗随鲁王来鲁,补兖州护卫,后定居此处,改村名张家庄,后简为张庄,因本乡有两个张庄,此在东,可称东张庄。南张村、东张庄、一村一庄,一是堡子乡,一是黄屯乡,始祖都是张源,随鲁王来兖,逐渐人丁兴旺,定居两个村庄。罗家店:村内罗姓来此最早,据清康熙版《滋阳县志》记载:“罗承勋,江西南昌人,洪武十八年从鲁藩为护卫指挥”。本村有罗将军墓 ,今罗姓为其后裔。罗家庄:《滋阳县乡土志》记载:本村罗姓明初自江西南昌迁此建时。另据清光绪版《滋阳县志》记载:“罗指挥墓,在城西五里。明鲁府护卫指挥罗承勋及其子孙七代俱袭职封明威将军,八代孙皆葬此”。故村得名罗家庄。孙氏店:村内孙姓在明代即为当地望族。据清康熙版《滋阳县志》载称:“孙天爵,郡城西三十里孙氏店人。功胄世袭爵。祖礼,以鲁王分封之藩为仪卫副使,累封武略将军”。孙家庄:此村建于明代,是鲁王府仪卫副使孙天爵的田庄,佃户居此,原称孙家官庄,后改称孙家庄。六里井:本村建于明朝初年。季姓是老户。据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立“选拔进士季敛若墓碑”记载:其祖先季蟠随明太祖朱元璋军自安徽迁来此处落户。村东南角原有砖井一口,旁有石碑记载:“自兖州府昌平驿至此六里”。故名六里井。马庄:村建于明朝初年,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版《马氏族谱》载称:始祖系南京南门里人,自明朝分封藩王,我前代随鲁王来兖,初迁曲阜马家村,后遇凶荒,祖先马堂又迁此村。因为马姓来居最早,故村得名马庄。冠庄铺:本村范、吴两大姓均系明朝迁来定居。范氏祖籍浙江绍兴,因任鲁王府护卫官,初迁城内北门里,明未迁居此村。吴氏祖曾任鲁王府教授,明未迁居此村。三元村:相传明朝初年,有薛姓随鲁王来兖,做了鲁王府的官。他的两个孩子前来寻父,在此相会,后定居于此,始建此村,因父子三人团圆,故称“三圆村”,后讹写为三元村。孙氏闸:明代村内孙姓当了鲁王府的管家,势力很大,闸和村都改名为孙氏闸。范家庄:范姓始祖明初由浙江绍兴随鲁王迁来城内北门里落户。后于成化、万历、崇祯年间,范伸、范廷弼、范淑泰祖孙先后中了进士,范氏成为兖州名门。此村是给范家种地的佃户庄,故名范家庄。范家林:据清康熙版《滋阳县志》记载,此村为明朝江西布政司副使范廷弼,工部给事中范淑泰的祖茔地。有范副使墓,御祭石碑,武姓在此为范氏守林,后发展成村庄,称范家林。据《范氏族谱》论范氏始祖从江苏扬州随鲁王迁来此地定居。南唐家庄:本村原名唐家庄,始建于明代,为明鲁王府典籍唐宾所居之处。据情康熙版《滋阳县志》记载:“唐宾,字敬所,少善书,有学名。初为鲁王府内典籍,历事四王。甲申年(1644)。王遇变南遁,实随之南郊。王以宾老止之,归缢焉。有遗诗存世。1980 年地名普查时,因本乡有两个唐家庄,本村在南,经县政府公布,更名为南唐家庄。蔡庄:据村外蔡家墓林碑记载:明初蔡氏祖随鲁王由南方来滋邑做官,后定居,此处为其乡宅,故名蔡庄。王楼:本村王姓于明初最早来居,本村本名王家村。后王姓给驻兖州的鲁王当差,成了富室,建有楼房,故村名改为王家楼。1980 年更名为王楼。马家楼:本村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版《马氏族谱》记载:“马姓始祖系南京南门里人氏。自大明分封藩王,始祖职任金刀护卫指挥,随鲁藩王迁至滋阳城西”。……明代,本村有马三千者为鲁王府仪宾,仪宾府建有楼阁,故名马家楼。后阎楼:明洪武三年阎国宝奉诏东迁至宁阳城西寺头。明末,八十一世孙阎惟一为鲁王府教授,其后人阎琦定居兖州城西北高吴桥。传到阎文启始迁此处,称后阎楼。前阎楼:《阎氏家乘》记载:“阎乡受封,子孙为荣。秦始皇时,平阳洪洞。洪武三年,奉诏东迁,携谱来宁,世居佛山”。至八十一世阎惟一为鲁王府教授,八十三世阎自臣迁此定居,始称前阎楼。五、为鲁王府提供生活的村庄,及皇封六屯、七厂、十八官庄。明鲁藩王府拥有大量的财产,王府的土地称为皇庄,是皇帝赐给的,鲁藩的皇庄有占地数万顷,皇庄土地不交纳国家赋税,收入全归王府,为鲁王府服务的六屯、七厂,各种作坊遍布兖州并形成村落。吴村:据出土的明代墓志铭记载:此村形成于明初。起初只有五户人家,给兖州鲁王府牧马。村东紧靠练兵的大校场 ,原称五家村,后讹为吴家村。1980 年更名为吴村。大华家厂:本村连同三村统称华家厂。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及雍正二年(1724)庙碑记载:“此村明初称右所后马厂,为前明鲁王府军马厂”。来此最早落户的是华、周、何、郑四姓,华姓居多。后分成四个小村。此村最大,故称大华家厂。小华家厂:本村和附近三个统称华家厂。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创建玉皇庙碑记载:“兖郡北三十里许曰右所后马厂者,为前明鲁王府军马厂”。……本村是后来由华家厂分支的村子,故称小华家厂。张家华厂:“此村明初称右所后马厂,为前明鲁王府军马厂”。……因华姓居多,称华家厂。清朝中期,张姓由曲阜林后迁此种地,户族日渐茂盛,称张家华厂。桑家华厂:“此村明朝称右所后马厂,为前明鲁王府军马厂”。来此最早落户的为华、周、何、郑四姓。清初华姓发展居多,故称华家厂,后桑姓由宁阳县迁此落户,改称桑家华厂。大厂:此村原称大马厂,系明代鲁王府牧马的地方。据李氏谱碑记载:“兖郡城北三十里之大马厂,为李氏祖居之地,始祖李松,明初由南方随鲁藩迁居此处,管理牧事”。后牧地逐渐开垦成良田,村改称大厂。小厂:据村中庙碑记载:此处原为明朝鲁王府的牧马厂,面积“九顷六十亩”。许姓是明初由宁阳县肖村迁此牧马定居的。固此处牧场面积比西牧场小,故称小马厂,后简称小厂。蒿家厂:本村在明代是鲁王府的佃产村。地势低洼,村东积水长年不干,象一个小湖。有几户人家在这里为鲁王府放养鹅鸭,叫鹅鸭厂。清初此地转归曲阜孔府管辖,蒿姓迁此定居。改称蒿家厂。王家庄:据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庙碑记载:此村原名仁和庄。村民给鲁王府放养鹅鸭。因属于“王”府,故后称王家庄。鹅鸭厂:据传明朝时候,驻兖州的鲁王曾来过此处,见地势低洼,积水很多,就命人长住这里,饲养鹅鸭,以供王府蛋食之用。后发展成村落,名为鹅鸭厂。牛厂:本村原称乳牛厂,建于明末。因地处涝洼,水草茂盛,据传明朝时是专为鲁王府养牛的地方,故名牛厂。王鲁村:本村建于明初。明鲁王在此设炉炼铜,铸造线币,故得名王炉村。后因是鲁王造钱币的地方,又叫王鲁村。本村曾出土大量明“币范”(铸造钱币的模子)。纸坊街:据清康熙版《滋阳县志》记载:明代此处有造纸作坊,专给鲁王府造桑皮纸,街因此得名。沿用至今。纸坊厂:据传说此村也叫紫花厂。说法有二、一说为明朝鲁王府造纸的作坊,故名纸坊厂;一说为鲁王府种地的屯厂,因此地多种紫色的棉花,故名紫花厂。后演为纸坊厂。红花:此村建于明初,原称红花厂,为鲁王府种地的屯厂,曾兼为鲁王府织锦,取“锦上”添花“意”,因名红花。东、西、后桑园:本村较古老……明代此村为鲁王府种桑养蚕的园子,面积甚大,现分东桑园、西桑园、后桑园。清光绪版《滋阳县志》记有:“北达巷乡、吴寺社、桑园村”。六、明代鲁王府佃户村,清代转赐曲阜衍圣公府的村庄。后官庄:本村建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李、白、程姓在此定居最早,明朝时系鲁王府佃户。清顺治年间(1644—1661),原鲁王府土地赐曲阜衍圣公府,因皇庄不纳粮,故名官庄。后因地处汉马河北,称后官庄《孔府档案资料》记载:“衍圣公府的六屯、七厂、十八官庄”。此为其一。前官庄:明朝初年,董、秦、陈、蒋几户人家先后由外地迁居此处为鲁王府种地。清顺治年将鲁王府土地改封与衍圣公府。因皇庄不纳粮,故名官庄。沈官屯:本村建于明朝,据清嘉庆年间(1796—1826)石碑记载:原名沈国清屯,是鲁王府,曲阜衍圣公府,任城卫三处种地的屯厂,沈国清是管理这个屯子的官吏,当时以他的名子做了村名,后称沈官屯。七、明鲁王府王陵、皇林、将军墓而形成的村庄。胜利村:本村原名汤家林,始建于明朝初年。据《滋阳县志》清光版记载:汤和,安徽凤阳人。随明洪武帝征战,荡平胡元,明朝鼎立,封信国公。至汤升因联姻帝室,随姑母鲁王妃占籍滋邑,为滋邑大族。其茔地在滋邑东南。村以此得名。袁姓在明朝时给汤家看守林墓,定居而繁衍成村。1948 年解放后,为祝贺胜利,改称胜利村。安家庙:清康熙版《滋阳县志》记载,此村属东白社。明初,武定侯郭英监修鲁王府及兖州城,殁葬于此,并“建庙奉祀”,遂改村名安家庙。巨王林:据清光绪版《滋阳县志》记载:“巨野王墓在城东南八里,明巨野恭定王阳鎣、庄宪王当涵葬此”。因系巨野王林墓,故村名巨王林。此村李、朱、华三姓都是明朝来此看守林墓的佃户,后发展成为村庄。《兖州市志》补记又有“端肃王健梃,惠荣王及其家族的墓地”。皇林:据清光绪版《滋阳县志》记载,此处为明代鲁王九世孙永福王朱寿钜的林墓,村以此得名皇林。栗园:本村原称栗子园……当时村内外全是高大的栗子树。后砍伐殆尽,栗子园改种庄稼。村名简作栗园,沿用至今,附近有明鲁王朱以派墓。营房:明代驻兖州的第四任鲁王朱阳铸的弟弟,镇国将军朱阳㼂曾在此扎营驻兵,村以此得名,朱阳㼂死后葬在这里。村内旧有大土冢,有石翁仲等遗物……清光绪版《滋阳县志》记载:镇国将军墓在南门外营房,朱阳㼂葬此。罗家店:出土过“鲁藩阳信王府镇国将军云楼公墓志铭”。八、国破家亡,隐姓埋名。以图自存。城北甄家桥张姓、蒋姓,城西广家街广姓,城东三河村徐姓,城内宋姓等姓氏为避灾祸的朱姓所改。兖州流传“朱、广、刘、徐、宋”五姓不分之说。北丁家庄:据明代鲁王《牒谱》记载,崇祯十五年(1642),清兵攻下兖州,鲁王后裔有的逃往江南;有的隐居乡下,开荒种地,隐姓埋名。本村便是鲁王后裔逃难居住的地方,至今朱姓仍多。泗庄:本村古老,有朱、刘、武、陈等姓,朱姓是明朝鲁王府后裔,清初从于家村到此定居。于家村:本村建于清初。因地处涝洼,水草丛生,明朝时只有几户渔民在此临时居住。明朝灭亡,鲁王府后裔为躲避清朝捕杀,逃到此处隐居,后形成村庄。广家街:本村建于清初。据传广家原姓朱,系鲁王后裔。明亡后,清朝捕杀皇族,驻兖州的鲁王朱以潪逃到了于家村隐居。后有个叫朱广德的又从于家村迁到这里,以广为姓。后广姓成了本村的大户。故名广家街。前后竹亭:据传说,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入关,明亡。驻兖州鲁王朱檀的后裔逃到此地,改姓隐居,躲过了清军搜捕的灾难。后来为了纪念其祖先,兴建园林,遍植青竹,中建一亭,名为“竹亭”,暗隐谐音“朱廷”(朱家朝廷)的意思。村以此得名。后分前后两村。——兖州地区篇

免责声明: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页面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