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墙头·金木水火土》是蔡海松于2012年出版的摄影集《潮汕民居》中的一幅作品,该摄影集被评选为第三届凤凰民俗摄影双年展“金凤凰”优秀展览。
泰华祠·金式墙头。
潮州颐园·山墙与墙头。
泰华祠·墙头与垂带。蔡海松 摄
如同山西平遥民屋的粗犷,瑶寨吊脚楼的野趣,江南徽屋的雅致,苏州园林的自然一样,潮汕民居也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潮汕民居中形式多样而独特的山墙,是潮汕传统民居中十分讲究的部位。山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两个侧面墙顶端起装饰作用的墙,似高耸的山峰,故名山墙,潮汕本地俗称“厝角头”。气势恢宏、高耸挺拔的“厝角头”是潮汕民居的显眼之处,也是潮人认家的标志之一。
山墙的处理是潮汕乡土建筑在我国众多地域建筑独具特色的一种装饰形式,它的形成深受“五行”学说的影响。原始的五行学说产生于夏代之初,该学说力图用五种不同的物质(金、木、水、火、土)来概括世间万物的本原,用它们的相生相克来解释世间万物的衍生。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显然是从观察事物的变化而总结出的一种朴素的认识论。五行相克的规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又克土,其原本可能同样根源于认识论。
在风水中,五行不仅是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更重要的是汉代董仲舒等人所谓“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不同的元素授以不同的属性,以德赋之。因而就有了不同的人文含义,风水中的许多内容就是以此而展开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原始的风水思想所具有的科学含义。
“五行”学说认为的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和“相生”“相克”衍生了世上一切有形或无形事物,并用此阐释地理位置的东、南、西、北和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现象,方位前、后、左、右、中在五行中也有其相对的位置;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这些在我国历代相沿,影响之泛,受到世代人们的推崇,而在营造村落、民居中广泛使用。
潮汕乡土建筑在设计上、装饰上也广受“五行”学说的影响。“五行”学说中,人为地将山墙按形态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类,金者头圆而足阔,木者头圆而身直,水者头平而生浪,平行则如生蛇过水,火者头尖而足阔 ,土者头平而体秀。有人简单概括为:金木水火土、圆陡长尖平。潮汕工匠根据这些演变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种基本形式墙头,随着处理的变化,还衍生出古木星、大北水星、大土星等形式。
潮汕乡土建筑的墙头和沿山墙两边斜向的斜脊俗称“垂带”,一般做成深灰色,同时用凹凸变化形式线段,以突出建筑物的立体轮廓,有的用彩画、灰塑式嵌瓷作为装饰,采用这些装饰后,使潮汕乡土建筑原本比较简单的外墙有明显的明暗和色彩变化,丰富了潮汕乡土建筑立面的艺术效果,使潮式山墙成为了我国众有建筑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山墙装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