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的“社”原指古代的居民组织,古代25户为一社,逐步演变为村落和社区;也指土地神。我国古代把土地分为山脉、川泽、丘陵、坟衍、原隰,称为“五土”,“社”就是“五土”的总神。古代又称稻、黍、稷、麦、菽为“五谷”,“稷”就是稷神,也可说是五谷的总神。谷赖土以生长,“社”也可代表“社稷”。所谓“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设“社稷坛”以祭土神和谷神。社稷既代表乡土,也代表国家。在春得两季要祭社,春祭叫“春社”,秋祭叫“秋社”,是祈求一年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日子,祭社的日子叫“社日”。潮汕民间以祭社为中心就形成居民的社会组织逐步形成村落或社区的名称。例如,澄海有邻德社(邻德村),浮滨有扬美社(扬美寨),黄冈有朱孔社(朱孔巷区)……其实潮汕许多村落、社区的名称是由社演变而来的。
社戏
关于民间社日活动,南北朝宗懔的《荆梦岁时记》有记载:“社日,四邻并结,综合社牲醪《宰牲口酿浊酒),先祭神,然后飨其胙(祭祀时供肉)”。《三国志》也有记述“祭南北郊”之说,即在南城郊外祭天,在北城郊外祭地。一边以酒肉祭神,一边以演戏祭社,这样演的戏就叫“社戏”。潮汕的“社戏”除春秋两季祭土地神演戏外,祭关羽、包拯、妈祖也演“社戏”。
唐宋潮汕社戏是鼎盛时期,每个村庄、社区都立有“土地庙”、“土谷祠”,城镇四城门都有城隍庙,潮人尊崇关羽忠肝义胆,包拯大公无私、为民伸冤,在群众的思想中形成一种稳态崇拜格局,因而城隍庙里供奉着关羽和包公的塑像。妈祖林七娘因生前救渔民海难无数,历代帝王多次赐匾颂扬,沿海渔民祈盼出海一帆风顺,渔业兴旺,商贸发达,滨海渔村随处都有天后宫。每年农历五月廿九日是祭土地神的日子,农历三月初三日是祭关羽的日子,农历三月廿三日是祭妈祖生辰的日子,农历六月十六日是祭包拯生辰的日子……潮人一边祭神一边请潮剧、木偶和皮影戏演出,神鸦社鼓,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潮汕社戏,大的村落或社区往往同宗有公田,有值年的房亲主事,没有公产就由商号或居民捐款演戏。钱多的就请老正顺、老院梨、老元正等名班潮剧演出,资金少的就请木偶戏皮影戏演出,开场必演吕蒙正衣锦荣归、仙姬送子等吉利戏,接着方点戏目演出。
潮汕社戏不能只看到迷信的一面,还应该理解其漾溢着文化生活和联谊的良性张扬一面。可以这样肯定,社戏演出包含着三重意义:其一、庆祝农业、渔业、商贸的丰收,祈盼风调雨顺,以偿安居乐业的良好愿望;其二、经过辛勤劳作达到农闲、工余、商暇的心灵释放,也是农村、社区的文化生活享受;其三,社戏连结着四亲六戚、姑姨舅妗、世交至谊的感情,一个乡村或社区演社戏高朋满座“乐亲戚之情话”达到沟通乡情挚谊,因而社戏演出代代相承。